2015年成都高新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四川被列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將以全面創新改革驅動四川轉型發展。
王東明說,創新驅動是四川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三年來四川累計關停小煤礦586戶、淘汰1678家企業落后過剩產能,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深入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產業創新牽引升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區域創新發展示范“四大科技工程”。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5萬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現在回頭看,四川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健康發展,五年內經濟總量邁上兩個萬億元臺階,創新發展發揮了“主引擎”的關鍵作用。“十三五”期間,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四川要實現“保持高于全國經濟增長速度”的目標,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根本出路還要靠創新發展。
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扎實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主要是依托成德綿地區實施。成都重點是大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開放合作戰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德陽重點是推進裝備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深化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綿陽重點是推進綿陽科技城建設,提升國防科研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改革發展示范基地。同時,在攀西地區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戰略資源開發基地。通過試驗區域先行先試,帶動全省各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走出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全面創新改革重在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道。從四川實踐看,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必須落實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轉化成為推動發展的現實生產力。我們注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優先發展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現代物流、健康養老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通過依靠創新做大做強產業,帶動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發展,打造四川發展核心競爭力。
推進創新發展,平臺載體建設至關重要,這在整個創新體系中都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們著眼構建多層次全要素創新創造平臺支撐,重點打造“三大平臺”:一是區域創新平臺,重點是推動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等各類國家級改革創新試驗區和國家級、省級高新區、經開區建設;二是科技創新平臺,重點是積極推進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國際合作平臺,重點是高水平規劃建設中韓創新創業園,加快推進中法成都生態園、中法農業科技園、新川創新科技園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這樣,通過搭建更多創新創業平臺,推動創新要素有效聚集、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奠定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