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四川省44個丘陵縣,需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強化產業支撐,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到2017年,39個以上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其中17個達到300億元。
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不少丘區縣又處于長江經濟帶的上游區域,如何在縣域經濟大發展的同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切實保護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
西充縣坐落在嘉陵江與涪江脊骨地帶的特殊方位,是川東北丘區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曾因酸菜、紅苕為常年主食而被戲稱為“苕國”。2007年時,西充縣因農業效益太低、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等緣由,在四川省68個丘區縣中綜合實力居于末位。
彼時的西充是出了名的農業小縣、財政窮縣和省級貧困縣。縣域經濟支撐產業基本是傳統大宗農產品,工業、旅游幾乎是空白,地方財政收入長期在億元以下徘徊,貧困人口比重高達25%。由貧窮落后而衍生的思想封閉保守、發展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尖銳等“貧困綜合癥”集中爆發:干部群眾士氣低落,外地干部連提拔都不愿到西充,縣域經濟長期在南充市墊底,西充已儼然成為了“落后”“保守”“封閉”“混亂”等的代名詞,一度使得全縣上下對西充未來陷入了迷茫、失望、困惑的窘境。
遠離大江大河、礦產資源奇缺、工業經濟規模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緩慢……面對如此劣勢,西充縣應該如何逆勢突圍?
PART 1
劣勢下的西充尋求突圍
西充縣委、縣政府沉下心來科學分析探討求索,逆向思考發現,西充縣的劣勢又何嘗不是優勢呢?沒有工業污染的西充是一方純凈的天地,空氣、水源、土壤污染小,森林覆蓋率達到43%以上,如何充分利用生態稟賦獨特的比較優勢,超前謀劃,在經濟轉型中贏得發展先機,在區域競爭中后發趕超成為擺在西充縣委、縣政府面前的新課題。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西充縣委、縣政府敏銳判斷出中國經濟必然由資源紅利向創新紅利轉變,盡快搶占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必將成為區域競爭主流,而生態資源必定會成為區域核心競爭力;特別是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有機食品市場前景廣闊……
在此背景之下,西充縣以發展有機農業為突破,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的構想輪廓日漸清晰。
西充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空氣、水源、土壤等自然資源優良,生態稟賦良好,很顯然,西充的發展優勢在農業上。西充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以發展有機農業為突破契機,力爭在發展有機食品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開始了創建和搶占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品牌效應之路。
2008年,西充縣委、縣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充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計劃用8年時間新建和認證轉換有機食品種植基地20萬畝,年出欄有機畜禽500萬頭(只),有機農產品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同年11月,西充縣有機食品基地縣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同月國家環境保護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高級顧問、國際有機運動聯盟駐中國代表周澤江受邀來西充講授有機農業知識;次月,西充縣政府領導帶隊赴江蘇寶應縣和福建安溪縣考察有機農業。
PART 2
立足有機農業踐行綠色發展
2009年1月,西充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建設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的決定》,隨即委托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和四川比爾農業科技咨詢中心,聯合啟動《西充: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建設總體規劃》編制。立足有機農業發展要求和西充實際,突出因地制宜,推進規模發展,明確緊緊圍繞“打造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的目標,著力培育畜禽、果蔬、糧油三大主業、全面優化國道212線西充段、太平區域、雙鳳區域、槐樹區域四大區域,力爭5—10年初步建成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有機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同年9月,西充建設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情況匯報會在成都召開,省、市領導及相關部門蒞會指導,引起四川省內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
2010年,西充又確立了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的目標。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為突破口,建設西充工業集中區,圍繞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招商引資,推動工業集聚集群發展,構建以工帶農、以農促工,三產互動、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最終實現強縣富民目標,這就是對西充發展的準確定位。
可以說,西充縣的總體目標是樹立“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理念,圍繞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總體戰略,以發展有機農業為支撐,帶動現代農業、新村建設、鄉村旅游和綜合配套改革“四位一體”發展,獨辟一條“生態為基、綠色崛起”的特色發展蹊徑。
經過數年來的發展,西充產業基地迅猛發展,已建成有機食品生產基地85個,其中60個基地、98個品種、8.8萬畝通過有機(或轉換)認證;有廣綠、茂源等60家有機農業龍頭企業,成功注冊和申報有機農產品商標98件,“西鳳臍橙”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登記,“西充二荊條辣椒”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培育了四川龍興農業科技公司、南充廣豐農業科技公司、譚鑫農業科技公司、胖土地農業科技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果蔬、畜禽等優勢產業,對有機食品的探索也走在了前列。
今天的西充,已昂首邁入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嶄新時期。地方生產總值五年翻番,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保持年均36.8%的高位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2倍多……一串串閃亮的數據,訴說著滄海桑田;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全國清潔能源生產示范縣、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產糧大縣、全國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中國低碳經濟示范縣、CCTV中國年度品牌城市……一項項“國字號”殊榮,見證著奇跡時刻。
PART 3
西部綠谷釋放生態紅利
四川省委作出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的重大戰略、南充市委提出率先在川東北實現次級突破的重大部署后,西充縣進一步深入研判縣情,深化戰略考量,主動順應生態文明發展大勢,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農業基礎和毗鄰南充特大城市等比較優勢,提出打造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產業體系、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消費文化于一體的“中國西部綠谷”,全面深入推進生態經濟強縣建設。
“綠谷”借鑒了“硅谷”“光谷”的概念,寓意為綠色的“硅谷”,源于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審視,對當代工業文明的自覺超越與“升級”,是在“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的城市化、工業化“雙加速”時期,欠發達地區發揮生態優勢、推進轉型發展、堅持綠色趕超,探索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有機統一的高端發展模式,著力求解“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互動共促的“發展之道”。
很顯然,“綠谷”之“綠”不僅代表生態的顏色,更代表發展的顏色、崛起的顏色,其核心內涵是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產業體系、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消費文化于一體,本質屬性是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循環發展,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比翼齊飛”,主動邁向“生態最美、環境最優、發展最好”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發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動員令”,生態建設的政策“紅利”加倍釋放,挖掘生態特色、做強生態優勢成為各地搶占發展高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突破方向。縱觀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經濟發展逐步進入由投資拉動向消費帶動轉型階段,人們高度關注食品安全,有機食品消費群體迅速擴張,農業觀光、生態體驗等新興業態快速崛起,市場前景廣闊;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休閑養老、養生保健產業尚未成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西充縣提出打造“中國西部綠谷”更有利于對接發展大勢、搶占發展高端、釋放生態“紅利”,加速邁入“生態創富”的“上升通道”。
可以說,在西充生態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西部綠谷”這一品牌,是西充打造的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新名片”。
PART 4
以農為核產業創新升級
西充縣委書記韓倫紅介紹說,西充生態稟賦良好,適宜發展綠色產業;現代農業基礎厚實,有機農業規模位居西部第一,特色果蔬、畜禽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一批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成功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具備發展綠色產業基礎;同時,西充縣還地處成渝西(安)腹地,擁有綠色發展的廣闊平臺。因此,打造中國“西部綠谷”更有利于充分發揮西充優勢特色,深入挖掘“綠色寶藏”,出位發展、錯位發展,奏響綠色崛起最強音。
“‘工農對接為西充綠色崛起找到了一條捷徑。”西充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澤斌認為,西充的生態價值日益明顯地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產業城市是西充縣委、縣政府對城市發展的定位之一,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西充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縣委、縣政府將以有機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作為西充經濟發展的1.0版,將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特色的新型工業作為2.0版,將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業作為3.0版,積極探索“四位一體”的鄉村發展新模式。因此,西充的產業都是建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農業是西充發展的基礎。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西充近年來的一個突破點。西充現代服務業包括商貿服務、養生養老、休閑旅游、交通運輸等方面。商貿服務上大力繁榮城市商業,養生養老上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休閑旅游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交通運輸上發揮蘭海等五條高速通達全境的優勢,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產業。
以鄉村旅游為例,近年來,西充重點打造鄉村旅游精品景區,形成了由張瀾故居、雙龍橋有機生態循環第一村、百科有機生活公園、古樓桃源新村、青龍湖國家生態濕地公園、百福寺森林公園等構成的鄉村旅游環線。
產業建設需要龍頭項目為支撐,西充為此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以九龍潭水庫為中心的50萬平方公里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其中除了中國微電影城的打造外,還有2000畝的多“福”古鎮,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福文化的古鎮。
在統籌推進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西充正在描繪一個發展愿景:讓每一個勤勞努力、善良淳樸的西充人處處都有好環境、家家都有好收成、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發展,讓西充人民感到幸福、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西充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