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落到四川縣域,各縣是如何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綠色發展”的精神的,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績,未來又該如何著力?
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是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的核心之一;今年初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落到四川省,作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大會上,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明強調,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建設長江上游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
四川的生態環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阿壩、甘孜兩州草地、濕地退化、沙漠化趨勢明顯,川西、川南部分地區石漠化現象突出,各地城市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
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護,以最嚴厲的舉措防治污染,壯士斷腕化解落后產能,推進轉型發展,堅決守護綠水青山。
為探究縣域的生態路徑,總結“綠色發展”的經驗,本刊聯合四川省委黨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策劃推出“四川綠色發展路徑樣本”主題系列報道,多角度展示四川生態強縣的成果和經驗,全方位探尋四川縣域經濟的生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