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周淼葭 周光輝
白朝鄉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西部,地處成都至九寨溝的旅游環線上。距廣元城區41公里,東連三堆、寶輪、赤化三鎮,南接青川白家鄉、劍閣下寺鎮,西北與青川縣樓子、茶壩、觀音店三鄉相臨。全鄉面積約150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1個農村社區,有農業人口6790人。白朝鄉雖是利州區人口最少的鄉鎮,但貧困發生率達26.9%,居全區最高位,是當地“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十二五”以來,白朝鄉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特色農產業,成為利州區經濟發展的后起之秀;目前,白朝鄉更制定了詳盡規劃,力爭在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成為利州區的率先脫貧示范鄉。
立足資源,生態旅游成新增長極
如果要問白朝鄉人在2016年最期盼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月壩濕地保護小區的全面開放。
月壩濕地距白朝場鎮18公里,是一塊面積達3000余畝的高山平壩,平均海拔1420米,因四面環山、形似滿月而得名。由于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目前這樣的濕地類型在廣元乃至全省范圍內并不多見,其完整的森林及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月壩成功創建省級濕地保護小區的先決條件。2015年5月4日,月壩被省林業廳正式批準為省級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小區規劃總面積約1143公頃,其中核心區為2.5平方公里,主體功能區5.5平方公里。建成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前來觀光,體會自然的幽靜清新;更可在冬日賞雪,別有一番風味。
“要將月壩濕地保護小區打造成為利州名片、百年工程”,2015年12月7日,利州區委書記劉襄渝在《月壩省級濕地小區規劃》評審會上指出,月壩省級濕地保護小區的打造對發展利州生態旅游和助推利州脫貧奔康具有重要作用。劉襄渝認為,月壩濕地的打造要圍繞“濕地保護小區之典范,森林康養度假之福地”的定位,對其進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要深入群眾、尋訪歷史,結合人文情懷、哲學思想、經典形象,在特色上下決心,打造出獨特的月壩 “月亮”文化符號;要始終堅持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綠色發展理念,合理開發,實現“既有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要精心建設濕地公園,開發濕地生態旅游,實現濕地保護與利用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最終力爭使月壩濕地保護小區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康養福地、濕地典范。
“為了保護濕地環境,目前,濕地范圍內已經禁止農業生產,對涉及的農戶也開展了相應搬遷工作,生態旅游打造的總體規劃早已完成,預計2016年國慶之前便可開放營業。”白朝鄉政府副鄉長梁應龍對記者介紹道。
據預測,月壩濕地保護小區的旅游項目至少可直接拉動白朝鄉4個村、60余戶人家的經濟收入。“本地農民除了可以在景區內務工掙錢,還可申辦農家樂等餐飲娛樂項目;景區門票收入、觀光車的引入以及接待中心的建設,都將對鄉鎮收入帶來不小的支持!”
交通先行,道路布局逐步規劃
在月壩濕地保護小區開放的同時,“寶七路”白朝場鎮至月壩段的按時竣工顯得至關重要。據悉“寶七路”白朝場鎮至月壩段19公里道路改(擴)建工程設計及評審工作,將于2016年上半年開工建設,預計可在10月1日前建成通車,不僅為農戶的出行和貿易帶來方便,更有利于月壩濕地保護小區客流量的增加。
此外,“寶七路”寶輪龍泉至白朝場鎮段當下正在快速推進中。按照“改道、加寬、拉直、黑化”標準,該路段以四級公路的標準建設,路基寬6.5米、路面寬6米,投資4300余萬元的11.7公里等級道路改(擴)建工程已于2015年10月21日開工建設,截止到2015年底,改道部分已全線貫通,全線已完成70%的路基工程,預計2016年5月1日就可建成通車。“寶七路”的建設將徹底結束白朝鄉沒有等級公路的歷史,也標志著利州區通鄉公路100%黑化的目標全面實現。
實際上,落后的交通條件一直都是制約白朝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十二五”期間,白朝鄉采取多方籌資、積極爭取項目和業主墊支等方式,加大通鄉通村組道路建設力度,取得卓越成效——全鄉通村公路硬化總里程達64公里,硬化通組公路118公里,村組道路覆蓋率達80%以上。下一步,白朝鄉正積極謀劃“十三五”期間的道路建設,計劃出了“一主軸、三支線”的交通網絡布局,爭取早日展開“蒼下路”永久段、“雙白路”白喬段、“茶羅路”新房段公路的建設工作。
集群發展,特色產業規模化效應
在發展生態旅游、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近年來,白朝鄉的特色產業也漸成氣候、規模持續壯大。
食用菌產業已成氣候。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中,白朝鄉堅持“農企(包括專合社、農家農場)+基地+大戶”的模式,主攻香菇、木耳、靈芝、天麻的規模化種植,規范建設了食用菌產業基地3個,全鄉食用菌存量1000余萬段(袋),產量達1180噸;引進廣元市菇菇香菌業有限公司,在徐家村投資3000余萬元,新建成了占地300余畝集制種、生產、加工和出口為一體的全市一流香菇種植示范基地;在廣元市和利州區質監局的關心指導下,白朝鄉先后被評為靈芝市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鄉和香菇、木耳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鄉;白朝香菇更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
高山露地蔬菜勢頭強勁。在“十二五”期間,白朝鄉結合自身土地資源狀況,重點發展以魔芋為主的高山露地蔬菜產業,建設和鞏固蔬菜種植基地5個,種植面積呈逐年擴大趨勢。2015年,高山露地蔬菜的種植面積達到9400畝。
干果產業穩步發展。早在2007年,白朝鄉的核桃和板栗生產就有了一些積累,但總因不成規模、缺乏技術優勢,難成大器。近年來,通過技術改進和種植方式的革新,核桃、板栗產業有了“質的飛躍”,白朝鄉建立了規范的干果產業園,并于2013年成功創建板栗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鄉。截止到2015年底,全鄉累計發展板栗2.3萬畝、核桃0.8萬畝。
生態養殖規模持續擴大。通過禮品傳遞方式,白朝鄉大力發展黃羊養殖,更引進“川藏”黑豬,加快生態肉豬產業發展步伐。目前,全鄉共培育養殖大戶125戶;2015年,黃羊、生態肉豬存出欄量共計6.7萬頭(只),其中黃羊4.8萬只、生態生豬1.9萬頭。
上下齊心,扶貧脫貧不服輸
“十二五”期間,通過不斷優化工作理念和發展定位,白朝鄉狠抓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壯大,群眾收入快速增長。截止到2015年底,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3177萬元增長到9350萬元,翻了兩番;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2.1575億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持續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90元,同比2010年3490元翻一番,創歷史新高。
雖然白朝鄉的發展成績斐然,但受貧困“基數大”等原因的制約,精準扶貧工作仍然任務艱巨。在扶貧和脫貧的過程中,白朝鄉上下有一股不服輸的硬骨氣。
為爭當脫貧奔康的排頭兵,白朝鄉緊緊圍繞建設“全區率先消除絕對貧困示范鄉”目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整合項目,制定出臺了《白朝鄉率先消除絕對貧困示范鄉總體規劃》并有序實施;對有商品房、小轎車、商業店鋪、財政供養人員等情況的貧困戶進行了全面清退,全鄉累計清退85戶353人,根據實際比較,新增107戶278人,截止到目前,全鄉貧困戶實有279戶996人。
在興華村,70多歲的雷丕全夫妻為照顧失去父親的孫女和精神失常的媳婦,四處借貸籌資,種了5畝的魔芋、栽了1800株核桃、養了2頭生豬,盡己所能地支撐著這個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在新房村,43歲的楊禮先一家為了改善居住位置的偏僻,自己動手挖路,硬生生把村道和自家之間的2公里給聯通了,養殖的50多頭黃羊和2畝藥材的銷路也暢通了許多……
冬去春來,白朝鄉的脫貧進程還在繼續。梁應龍說:“在2016年,白朝鄉將力爭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47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比上年增長1300元。‘十三五期間,白朝鄉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達到11%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5億元,年平均達到3000萬元以上;到2017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人均純收入達到1.1萬元,實現與全區同步小康;到2020年,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