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通化縣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農業技術服務站,吉林通化134115)
?
發展生態農業 保護生態環境
王坤
(通化縣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農業技術服務站,吉林通化134115)
摘要: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不容忽視,土地使用過量化肥、高毒農藥不僅使土地板結,還產生農藥殘留和水污染等嚴重后果。生態環境的惡化讓人們對生態農業發展更加重視,如何從化學農業到生態農業的轉變已成為發展瓶頸。提高農民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合理運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貴州的稻田養魚、養鴨的立體農業是生態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既保護了環境,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發展成小康社會的前提,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生態農業;環境污染、轉變;發展趨勢
“民以食為天”,可見“食”是百姓最重要的生活內容,解決好吃的問題,民生問題就有一個穩定的基礎。但現在土地中含有大量化肥、高毒農藥,生產的農作物化肥及農藥殘留嚴重超標,使大家對在食品的選擇上產生了恐懼,不惜花重金購買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等。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經濟和生態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現在農戶普遍反應,大部分土地土質變硬、地塊板結,不多上化肥莊稼就不長,但多上化肥不僅增加成本,還會導致土地板結更加嚴重,產生惡性循環。上世紀 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戶,農戶為了增加產量、方便生產,化肥超量施用致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長速度加快,有機物含量變低,富有有機物的秸稈和農家肥還田率低;致使土地板結,農產品產量下降,而產量越是下降。農民就會加大化肥使用量,久而久之不僅降低作物品質和產量,而且還導致肥害、藥害、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先進的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通過合理的運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將農、林、牧、副、漁有效的綜合在一起的大農業。為更好的發展生態農業,農業部門加大了宣傳力度,通過發傳單、舉辦培訓班、科技示范戶帶動農戶等方式,宣傳測土配方施肥,通過信息平臺和衛星定位將土地的成分和施肥方法發送到農戶手機上,讓農戶在了解土壤成分后再合理施用化肥,防止土地板結,改善土壤結構,增加產量。有效的解決投入生產資料多而效益卻減少的惡性循環,逐漸實現由化學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近年來,東北大氣污染嚴重,秸稈焚燒是秋季出現重度煙霾天氣重要原因之一。將秸稈有效的利用是解決霧霾問題的關鍵,運用秸稈青貯圈養牛羊,牛羊糞作為原料,利用沼氣池將牛羊糞轉化為沼氣和有機肥,沼氣用來取暖、做飯、照明,有機肥回田,增加有機肥利用率,這樣逐漸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
生態農業在上世紀80年代被人們所認知,例如將水稻種植和鯉魚養殖、田鴨養殖相結合,稻田不需施肥、打藥、除草,鯉魚不需喂食,只吃稻花和小蟲,田鴨吃草降低養殖成本,產的鴨糞直接用來肥田,這樣的稻米、鯉魚、田鴨是人們追求的綠色食品,不僅味道好,而且健康,一舉三得。稻田越養越肥,節省農資投入,形成一個完美的生態食物鏈,這個食物鏈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生態農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由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生態是中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好的生活品質,所以說生態農業是中國農業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黃斌.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02).
[2]趙國杰,王莉.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6,(05).
[3]相靜波.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08,(05).
[4]劉國煥,盧品慕.我國生態農業的實踐與發展思路[J].廣西農村經濟,2000,(02).
[5]張宏,劉艷軍,李瑜,張浩,白明.生態農業——21世紀的主導農業[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1,(02).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3.003
作者簡介:王坤,本科學歷,通化縣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農業技術服務站,初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