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瓊(西昌學院體育系,四川西昌市615000)
?
民間體育項目桂東南采茶舞的藝術傳與承發展
尹志瓊
(西昌學院體育系,四川西昌市615000)
摘要:文章以桂東南地區采茶舞在高校教學作為實例,分析民間體育項目采茶舞的藝術傳承和發展情況。探究符合實現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改編成為適合課堂體育教學的全新形式,有效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校園傳承文化,并利用傳統民間藝術來充實高校體育教學內容。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地域性;改編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改變導向主要為地域文化的價值觀;在改編過程中應遵循的法則是低地域文化規律、體育健身以及教學規律。通過改編納入地域動作元素、文化元素,并不斷添加新的元素,使其逐漸與傳統文化精神實現融合。
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指我國村莊中流傳的具有地域性和民間性的傳統體育形式。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時代傳承的文化結晶,在民族共用中被人們所認同的特殊性介質,對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實現了傳承。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很多傳統的民間體育形式逐漸走向滅絕,民眾對該類非物質文化已經沒有過多的關注了。[1]高校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有承擔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責任。但過去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往往更重視技能的傳播和練習,對文化的傳授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和相應的保護措施存在一定的出入。有的高校保護了文化的枝干和外形但失去了根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但是基礎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播。本文基于教學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對文化植入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桂東南采茶舞屬于民間舞蹈形式,以其作為地方性體育教學資源引入學校課堂教學中。近些年來,上海體育學院和體育科學等期刊上相繼發表了秧歌舞、巴渝舞、馬鹿舞等舞蹈形式為主體的論文,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民間舞蹈不但被學界關注,并且已走進校園。在廣西、湖南和貴州等地區開展的“族傳統體育走進校園”的活動中,民間舞蹈被人類看成是體育教學資源成為了體育教學中的內容。
桂東南采茶舞中的主要動作都是對種茶、采茶和炒茶的模擬,在將這些動作和生活情節進行融合過程中創造和編制出一系列的舞蹈。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炒茶舞、打杯舞和十二月采茶舞等,這些舞蹈的表現形式不但包含了采茶和制茶等過程,并且融合了同采茶與制茶相關的其他生活動作和內容,采茶舞作為獨立性的舞蹈形式出現在村寨聚落中,是當地村民休閑和娛樂的主要方式;并且借助舞蹈中的歌、舞、劇三種藝術的集中形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桂南采茶戲”中,以體育、民俗和藝術等多個學科為來源和母題下,有著深刻的研究意義。
桂東南采茶舞的根基是傳統的農田耕種文化,因而有著十分濃厚的地域色彩。桂東南采茶舞比較適合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改變。采茶舞中主要的動作是膝蓋部位的顫動、胯部位的扭動以及腕部的繞動等基本規律為基礎,其中輪指、踮步和碎步為基本的動作元素,形體表現較為靈活優美,內涵豐富,有著極高的健身和人文教育價值。如果站在體育學的角度上,將其和現代人的健身進行融合,在改編中成為新型的體育健身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在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和韻律中,達到健身和健美的目的,并實現對自身情操的陶冶。
地域文化價值觀,主要指地域文化中對社會層面中大部分人的價值觀。文化價值觀主要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判斷程度,有著一定的文化導向作用。改編民族傳統教學的內容,需要緊緊抓住文化價值觀這一中心。[2]
桂東南民間采茶舞的文化價值觀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內容:健身娛樂、勞動光榮和祈求豐收。在桂東南地區的傳統社會中,農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缺乏精神文化的充實,因而需要利用農閑時間利用采茶舞蹈,對自身長期勞動和生活的苦悶進行疏解,滿足身心的娛樂需要;桂東南采茶舞中包含著一系列類似于生產勞動的內容,反映了桂東南農民重視農業,尊崇勞動的價值觀;采茶舞最常出現的場合是在桂東南廣大鄉村的社火廟會上,其中更是對大量祭拜茶山的動作進行融合,表達了當地農民對豐收的期盼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改編采茶舞中需要對其精神訴求進行關注,否則改編后的內容就缺少了一定的精神內涵。
4.1 納入具有特色的新動作
傳統體育的地域性身份標志就是特色動作元素,因此在教學的改變中,要對這些特色性動作元素進行納入。在桂東南采茶舞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特色性動作,其中大量是模擬采茶勞動中的動作,例如單手采、雙手采和雙手上下采等。舞蹈動作主要以S曲線為主,舞姿十分優美輕快,姿態較為舒展、動作十分輕盈、動作柔軟但具有韌性,在這一舞蹈中充滿了大量的落腰動作。舞蹈動作主要有碎步、礎步、十字步等,這些動作同時融合了剛性和柔性,節奏十分明快,可以達到很好的健身效果。[3]對此,改編者可以利用其中與課堂教學具有融合性的特色化動作,重點選取那些有著特定文化內涵的動作,實現這些動作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改編過程中,要對具備地域性特色的動作進行納入。需要滿足的要求有:實現本源性動作和衍生性動作的區分,切記不能漏掉本源性動作,這主要是因為本源性動作的起源歷史非常悠久,其中承載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基因,蘊藏了特定的文化內涵;此外,還要尊重體育教學規律以及體育健身規律,適當調整動作難度和負荷強度,重點體現體育教學的育人性。
4.2 合理融入地域文化
每一種民族傳統體育中都包含了特殊的地理以及人文環境作用下的特色文化元素,如特殊的器物、動作、服飾、禮儀、行為等。并且基于以上特定地域文化的采納上,同時可以容采茶舞以外的其他文化形式中,適當的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如可以從桂東南地區的花燈舞、春牛舞、鳳凰舞中提取相應的文化元素,在客家山歌、月亮真真和到春來等桂東南地區的民間音樂中提取相應的伴舞音樂元素,進一步豐富采茶舞的改編文化內涵。
4.3 融入一定的文化精神
體育不但是傳授體育技術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精神文化傳播的搖籃。對此在改編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局限與技術層面的模仿和學習上,還要對舞蹈中蘊含的精神文化進行融合,實現精神內涵的充實,單純性的注重技術,忽視精神文化的融合,將會降低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文陶冶效果。[4]
將文化精神融入在傳統體育中,可以采用程式化和符號化的動作特點作為媒介,利用動作頻率和幅度以及力度的控制中實現對文化精神的表達。如在采茶舞中要表現出桂東南女子關注農事、尊崇勞動等價值觀,可以結合點茶、送茶、織布、洗衣和敬茶等動作中來表達自己的精神特征。
4.4 融入體育的創新元素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一味的采用傳統舞蹈動作中的內容會造成舞蹈的枯燥和地域的局限,無法實現進一步的傳播。在現代和傳統的沖擊下,不能避免的會出現一定的文化交匯現象。對此,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與改變需要對傳統內容的重視,同時對現代的流行和精神進行把握,在創作和改編動作、安排節奏和編制伴奏中要融入一定的體育創新元素,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風貌以及審美情趣。
現代娛樂方式的特點是多樣化的,固守著采茶舞的人群主要是白發蒼蒼的年邁藝人,很難再找到年輕的采茶舞傳承人。針對這一情況,需要脊柱文化創新,提升采茶舞的文化魅力。民間傳統文化和時代的結合是促進桂東南采茶舞的必要方式。傳承桂東南采茶舞需要不斷對其舞蹈模式進行創新,不斷更新理念,最終形成傳統民間舞蹈的可持續發展。
在校園中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還需要對現代教學手段為依托,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創新方式,在創新過程中,重點保護動作形式以及內在文化邏輯的統一,尊重傳統文化規律。
在改變采茶舞中,要區分對學生來講適合的動作和難度過大的動作。如在舞蹈的改變中要想對矮子步和扇子花等舞蹈動作進行引入,就需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特點,依據難度對其中的較難的動作進行適當改變,以上兩種舞蹈有著幅度大、難度高和頻度高等基本特點,尤其在矮子步中,需要開展大量的屈膝跳躍等練習才能實現對動嘴的掌握,若將這些動作原封不動的搬入課堂,會導致教學中出現極大的困難,對此,教師在引入中要適當、合理的降低難度,實現舞蹈動作的大眾化和普及化。
以上文章對民間體育項目采茶舞在傳承和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述,希望可以促進桂東南地區采茶舞的發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張勃,劉俊榮.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的模式與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為例[J].福建茶葉,2015(6):224-226.
[2]周家金,黃向平,孫慶彬.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桂東南采茶舞引入高校體育課堂為例[J].梧州學院學報,2014(6):57-61.
[3]孫慶彬,凌穎,周家金.民族傳統體育校園化改編的方法探析——以民間采茶舞的體育教學改編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 (5):78-82.
[4]黃桂鳳.桂東南采茶戲的變遷、特點與生存狀態分析——以博白采茶戲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30(4):56-59.
作者簡介:尹志瓊(1974-),女,四川瀘定人,研究生畢業,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