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超
摘要:新醫改啟動以來,公立醫院發展建設步入新時期,經濟管理面臨新常態,機遇與風險并存,希望和壓力同在。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經濟管理,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經營效率和效益,成為公立醫院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公立醫院 經濟管理 財政投入 預算管理
一、當前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公立醫院投入不足
目前,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方面:政府財政補助和醫療服務收入。而當前制約公立醫院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財政總體投入仍然不足。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4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3.5萬億元,占GDP的5.56%,比以往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但較發達國家占GDP6%~8%的支出比例相比,我國在公共衛生財政支出方面仍然稍顯不足,尤其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大、公共衛生基礎落后等因素,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和迫切。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公立醫院財政投入的“倒金字塔”問題嚴重,越到基層財政投入越顯不足。而這對于本就因為資源稟賦較差而處于市場競爭弱勢地位的基層醫院而言,無疑會更進一步削弱和壓縮它們的競爭能力和生存空間。
(二)公立醫院成本核算不科學,管控薄弱
由于公立醫院事業單位的性質,部分領導和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在日常管理與運營過程中忽視對成本的管控,成本支出過重,嚴重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人力成本控制不嚴,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胡亂加塞臨時工,造成有的科室人手不足、資源緊張;有的科室則人浮于事,不少員工無所事事。材料和設備成本控制不嚴,耗材、辦公用品等管理不嚴,隨意支取、浪費,辦公電腦、空調等沒有做到人走電斷。有些員工將一些低值耗材如口罩、消毒液、手套等拿回家中,有的員工則利用職權之便帶親屬免費做檢查。運營成本控制不嚴,管理費用占比過重,公款吃喝、公費旅游等屢禁不止。不按規定實施藥品、醫用耗材和設備集中采購,缺乏競爭。采購缺乏調研和計劃,庫存成本高企。成本核算不科學,科室為獎金等利益虛報收入、瞞報成本。
(三)公立醫院管理機制混亂
當前公立醫院存在過度行政化的問題,行政機構臃腫,管理人員規模過于龐大,臨床醫務人員反而不足。內部管理僵化,缺乏創新進取意識,各部門之間推諉卸責,互相扯皮,嚴重影響工作效率。醫務人員官僚思想濃厚,辦事拖拉、死板,部分醫務人員醫德醫風較差,存在收受紅包、辱罵病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影響公立醫院的工作效率和外部形象。另一方面,不少公立醫院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內控不到位,財務活動缺乏規范和控制,混亂不堪。風險管控薄弱,忽視對公立醫院未來風險預測和分析,缺乏有效的風險辨識、分析、決策、監控、預警及管控應對機制,抬升公立醫院的風險成本,影響公立醫院的健康持續發展。有些公立醫院因為缺乏科學的風險決策機制,盲目借貸投資,導致醫院債務高企,損害醫院的長期發展和職工利益。
(四)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人才匱乏
由于體制原因和歷史原因,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普遍存在力量薄弱、流動不足、人員老化等問題。有些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規模不夠,只有一兩名會計人員,僅能勝任簡單的記賬出納工作,很難滿足現代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需求。有些公立醫院領導是醫學專業出身,一直從事業務工作,對經濟管理的認識不足,認為經濟管理不能為醫院創收,也無法提高醫院的醫療水平,可有可無,不重視、不關心,人才發展缺乏領導支持。在經濟管理人力資源建設上,公立醫院缺乏明確而科學的人才培養與發展計劃,沒有針對醫院的經濟管理需求和人力資源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人才建設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與此同時,醫院沒有創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和管理機制,尤其是一些基層公立醫院更為嚴重,許多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和醫務工作者紛紛辭職,人才流失嚴重。
二、新形勢下加強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經費保障,提高公立醫院財政預算投入
新醫改以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建立健全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為此,政府必須提高公共衛生支出比例,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財政預算投入,加強經費保障,為公立醫院發展和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撐。各級政府應當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衛生設施現狀、疾病譜、社會醫療需求等,科學制訂區域衛生事業發展計劃,并合理控制對衛生事業和公立醫院的投入規模,按照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等確定相應的預算增長水平,確保公立醫院財政預算投入穩步提升。與此同時,政府要妥善解決公立醫院財政投入過程中的“倒金字塔”問題。按照新醫改的目標和計劃,未來基層醫院將承擔70%左右的醫療任務,因此財政投入必須向基層醫院和一線醫務人員傾斜。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保障,不斷充實基層醫療力量,解決基層醫療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改善基層醫療環境。
(二)完善成本核算,實施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
完善成本核算。引入和實施作業成本法,加強成本信息采集和監控,綜合運用各種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成本構成,監測成本異動變化,提高成本核算與分析能力,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成本控制策略。健全成本責任網絡體系。圍繞醫院經濟發展任務科學制訂成本目標,合理分解成本指標,落實到具體作業單元、科室和相關責任人,建立起覆蓋全面、邏輯嚴密的成本責任網絡,并建立起相應的成本考核機制,同科室績效相掛鉤。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合理編制預算目標,加強醫院和科室預算控制,建立預算執行監督機制。嚴格收支管理,規范公立醫院財務行為。加強預算績效考核和審計監督,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建設成本文化。深入剖析公立醫院的經營風險、競爭環境,把握和分析公立醫院的運營特點,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導向,全面構筑提質、降本、增效的醫院文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平臺、宣傳欄等傳播工具,以干部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干部職工的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
(三)健全管理體制,規范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機制
健全制度建設,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立足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活動實際,突出患者利益保障和醫療服務,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管理規范和財務制度。探索和推動公立醫院逐步去行政化,明權確責,精簡機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大醫德醫風建設力度,開展醫德醫風評價。積極向外學習借鑒,總結改革實踐成果,加強內部調查研究,繪制流程圖和組織機構圖,全面梳理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點。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結合業務工作實際,針對重點崗位、重點環節、重點項目,逐一排查經濟管理活動風險。健全風險等級評估與分析機制,建立風險監控預警與動態管理機制,完善風險處置、應急管理與監督檢查。加強內部控制,夯實公立醫院經濟管理基礎。完善內控組織機構,加強人員配備,建立和落實總會計師制度,健全財務管理機制,從收支控制、采購控制、預算控制、授權控制、合同控制、重大項目控制等控制活動入手,加強內控執行與監督,提升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統籌協調,科學建設,推動醫院信息資源內部互聯、外部共享,安全高效使用。
(四)重視人才建設,充實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
公立醫院應當堅持人才優先的發展戰略,將抓好經濟管理人才的“選、育、用、留”工作作為醫院領導的重要責任目標,并融入公立醫院的發展規劃、決策部署中。擴大人才引進和吸收渠道,嚴格選聘,夯實人才基礎。公立醫院應當根據本院經濟管理人才培訓需求,制訂出合理的培訓計劃,加強同高校、醫療科研機構、醫療衛生企業等的溝通與合作,通過開辦培訓班、組織遠程教育等方式,圍繞成本核算與控制、資本運營、財務管理、會計報表分析、醫保結算等內容,培養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團隊,提升人才價值。衛生職能部門也應當扶持醫院經濟管理人才發展,通過制訂人才扶持發展計劃、建設區域培訓中心、定期組織集中培訓、選拔建設區域醫院經濟管理專家庫等,以點帶面,以人才推動發展,提升區域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水平。此外,公立醫院還應當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與薪酬管理機制,構筑獎金激勵、目標激勵、尊重激勵與負激勵等相結合的多層次激勵體系,優化人才發展與工作環境,激發人才活力。
三、結束語
新醫改為公立醫院經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任務、新機遇和新挑戰,公立醫院必須搶抓政策契機,轉變管理理念和運營體系,積極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探索,勇于改革,創新服務模式,優化醫院收入結構和服務體系,總結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經濟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徐春林.新時期中國公立醫院加強經濟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06)
[2]許秉軍.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加強經濟管理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5(06)
[3]王宗娜.醫改新模式下地市級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機制初探[J].科技與企業.2015(04)
[4]周曉玉.淺析新形勢下公立醫院如何提升經濟管理水平[J].中國集體經濟.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