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媛
摘要:當今社會,在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化日益推進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社會問題,經濟繁榮的背后也有不少年青一代迷失了心智,變得虛榮、浮躁、盲目,回歸傳統,也許會為社會問題、人的問題點亮一盞明燈。魯迅作為20世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其作品和精神都是博大精深的寶貴財富,本文從魯迅精神出發,探討了魯迅精神在當下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望能給更多人以啟發。
關鍵詞:魯迅精神;當代價值;批判
近年來,魯迅文章在中學課本的存廢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很多網友認為“魯迅的批判是矯枉過正”“魯迅文章只是新文化運動那個時期的產物,現在已經不適用了,早就過時了”“魯迅有的東西過于血腥,過于黑暗”“魯迅愚化了大眾”“魯迅不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等等,實際上,這都是片面的看法,是一種誤解,魯迅作為一代作家、學者、國學大師,年青一代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全面看待魯迅,拒絕片面的觀點,更拒絕“潑臟水”“污名化”的行為。魯迅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資源和流芳后世的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對當今社會而言仍有借鑒意義,我們必須對魯迅精神予以正視。
一、魯迅的批判精神
魯迅身處的近代中國,布滿黑暗,腥風血雨,在人群中的大多數選擇沉默的時候,他卻用振聾發聵的吶喊搖晃著人們。魯迅的矛頭直接對準了麻木不仁、愚蠢羸弱的庸眾們、看客們。這不是對群眾的愚化,這是魯迅兼濟天下的另一種方式,當社會黑暗、政府腐敗、人民愚昧,必須有一個人要勇于將所有的壞的一面揭露出來,必須有一個人要試圖搖醒昏睡的人們。無獨有偶,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曾著有《烏合之眾》,也曾揭露了群眾這一群體中有很多局限性。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直到今天仍具有適用性。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也出現了信任危機。近年來,“老人扶不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網上流傳的段子難道不也回到了十幾年前那些圍觀的麻木的看客狀態了么?魯迅對于國民心理的解讀是獨一無二的,對國民性的批判是具有預見意義的,即使到了今天,也能為我們解構諸多社會現實背后的內容。
二、魯迅的戰斗精神
眾所周知,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戰士,頗具戰斗精神,而且魯迅的戰斗不是硬碰硬,而是有方法有策略、剛柔并濟的戰斗。魯迅從不大張旗鼓地直抒胸臆,它通常采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把現實中的對應到小說中去,文筆辛辣但晦澀艱深。魯迅也從不參加什么所謂的游行示威,也從不贊成什么游行。他的戰斗方式仿佛是地道戰,從不挺身而出,從不想為了革命犧牲自己,筆耕不輟的戰斗是比平白無故的犧牲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魯迅戰斗精神的柔。同時,魯迅也不為強權,魯迅的批判從來是不留余地的,魯迅的立場是不站在任何一方,哪怕是得罪了很多人,要過著躲躲閃閃流離失所到處竄逃的日子,他也絕不會停下筆,絕不會放棄戰斗,絕不會依附于任何。這是魯迅戰斗精神的剛。這種有方法有策略的戰斗精神也是當代人們需要學習的,需要繼承下去的。當今社會網絡技術發展的很快,信息量越來越大了。很多人在看到令人忿忿不平的新聞消息總是披著“憤青”的身份實施“暴民”的行為,人云亦云,隱藏在眾多謾罵的人潮中找到安全感跟著謾罵。前些年的釣魚島事件亦如此,多少青年嘴上說著愛國,隨隨便便跑到大街上游行示威,沒有任何作用不說,更有甚至搶日貨店、砸日本車,給社會添了多少麻煩。在這個極其容易產生網絡暴力的新時期里,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看看魯迅,認真反思當我們遇到不平的事情什么樣的斗爭才是正確的,而是不一味盲進,人云亦云,盲目斗爭。
三、魯迅的懷疑精神
魯迅的一生是懷疑一切的,他筆下狂人那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寫著狂人的狂,也寫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對一切冷眼相看,懷疑看似美好的事情,懷疑黑暗的社會,懷疑人們接受的、信仰的東西……但魯迅的懷疑并不是無憑無據,他的懷疑正是他不斷進行思考的表現,這種不盲目相信、不停止反思的精神是很值得肯定的。有懷疑才會有創造,懷疑的精神是永不過時的。當代青年們習慣了傳統的涂鴉式教學,老師把知識一股腦兒灌進去,學生負責記住,漸漸地,我們處理問題都知道怎樣做,而忘記了問問為什么這樣做?作為知識分子,更要有懷疑一些的精神,事物的發展就是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不否定,不用于推翻既有的東西,新事物如何產生?更何談創造力呢?
四、結語
懷有批判是好事情,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古今學者也十分具有批判精神,但是我們在批判一個事物的時候一定要對它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能盲從,不能為求標新立異而隨大流抹黑魯迅。雖然魯迅的很多文章從中學課本中撤掉了,但這不代表魯迅精神已經過時。其批判精神、戰斗精神、懷疑精神仍然具有極大的當代價值,也是我們年青一代應當批判性地學習、繼承并發揚下去的寶貴精神財富。魯迅的文章是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魯迅精神不死!
【參考文獻】
[1]張福貴.魯迅世界“人”概念的構成及其當代思想價值[J].北京文學評論.2013,(02):102.
[2]遲蕊.論魯迅雜文的詩性品格[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88.
[3]林淡之.大國學術的正大氣象---讀楊義新作《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J].文學評論,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