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宇帆
摘要:自古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就強調對人要“善民心、感人深”,同時強調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同步發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對西方的音樂體系全盤照搬,使命嚴重錯位,高校在教學行為上受到匠化觀念的引導急功近利,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授其業卻不能解其惑,能授其技而不能解其藝,能授其能不能解其情。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必須接受變革,從新的視角來審視當今的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打破陳舊觀念和行為的束縛。
關鍵詞:當代高校;音樂教育;本質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本化
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本化是不斷作用于人的精神層面的,當它作為人的自然屬性時,是可以充分調動人對音樂知識技能最有成效的思索和聯想的,人們在此過程中可以得到人格的提升,音樂教育表現出對個體、對生活感受的尊重,當它作為社會屬性時,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內在潛力,音樂教育表達出個體對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折射出人格的高尚。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對西方的音樂體系全盤照搬,教學過程中不折不扣的執行,只注重“技藝”的教化,忽略了“育人”因素的借鑒和了解。現今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嚴格,面對多元知識結構信息的社會挑戰,高校音樂教育面臨著嚴峻而棘手的任務。因而要注重教育中人本化的普遍性和根本性的發展。音樂教育的人本化實質上都與音樂教育在方向上對“人與藝”的選擇有關,高校的音樂教育若強調人本化的發展,就是強調音樂教育中的獨立地位。高校音樂教育要實現人本化首先要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音樂環境,其次要充分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第三要將音樂作為一種直覺知識的重要媒體,使之成為精神力量的交流手段,第四要深度再挖掘音樂本體內蘊的哲學價值,第五要潛移默化的溝通音樂與深層自我的聯系。在音樂教育中,讓學生在掌握多樣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音樂對人性的陶冶。
二、高校音樂教育的審美化
高校音樂教育中,“靈性與悟性”貫穿于音樂教育審美中。“靈性”是個體先天具有的聰明才智,是遺傳基因的顯現,“悟性”是個體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不斷地發現和改造形成的。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注重“靈性與悟性”的引導和提升,教師可通過二者來對學生的審美活動進行評析。在“理性與生命”的音樂教育審美中,“理性”更多強調的是音樂知識技能理性認知的審美,側重音樂邏輯嚴謹性、有序性,著意于音樂形式的張力方向。“生命”更多的想到個體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內在的體驗感知和感性經驗。在“先驗與即興”的音樂教育審美中,“先驗”是具有充分準備的表演行為和嚴格規范的技術訓練為審美理想,強調技術尺度、音樂的固話和程式化行為。“即興”強調個體在音樂傳承中始終保持創造意識,無拘無束的探求個人自我超越性的體驗,推崇創新精神的自由二度創作的音樂表演。
三、高校音樂教育的情感化
高校音樂教育憑借規范化的音樂技術、嚴密的羅輯思維、科學的理性知識、專業的教學模式等方面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人們的音樂技術和音樂理性認知達到一個高點。但音樂教育的本身并不僅限于單純的技術和理性認識,它還需要融合情感的想象,需要把情感化的交流融入到音樂審美的需求中去。高校音樂教育關注的應該是人對音樂的基本感受和情感體驗,藝術精神是以情感為主的精神世界,人文內涵是以音樂教育中的情感為載體,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音樂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目前,就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而言,音樂教育需要更加關注音樂教育中情感的把握。
四、高校音樂教育的個性化
高校音樂人本教育中的個性是指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尊嚴的日益重視和對個體存在價值不斷追求的結果。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通過音樂表現,進行發揮和創作,從而為個性發展提供了施展空間。關注音樂教育中的個性發展,可以讓學生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了解音樂的真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從而提升人格、凈化心靈。在當代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和把握學生的個性升華,逐步引導學生正確的“自我”個性的提升。
五、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
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藝術修養,二是知識技能。藝術修養是音樂教育中全面發展的標尺,同時也是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綜合能力的明顯標記。藝術修養的良性發展,需要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藝術實踐中汲取全面的知識,蘊積多方面的理性認知和感性經驗。知識技能是高校音樂教育中音樂表現的基礎手段,通過音樂藝術實踐,表現和再現人的情感理念,在極富感染力的音樂中,讓知識技能與藝術修養相融合。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發展,需要克服普遍存在的藝匠思想,將音樂的創作倫理和想象力作為最終的教學努力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培養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才能在藝術實踐中獲得音樂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意識。
六、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化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化發展趨勢更需要與時俱進,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化是對單一目標的“專才體系”的突破,需要把單一的目標向“通才體系”的目標大膽發展。“通才體系”指的是擁有多種、多元、多學科文化知識為學習對象的主體。就目前狀況來看,高校的音樂教育對于“一專多能”更多注重的是“一專”的培養,輕視了“多能”的教育,因此也就淡化了音樂教育中的人文內涵。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注重音樂素質和音樂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要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發揮個人潛力,在掌握“一專”的技能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多元性、素質的全面性、以及心理品質的健康性發展。高校音樂教育的未來發展必定是多元化的,所以高校音樂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以供社會之需,讓學校在多元的社會中不僅能持續挖掘潛能適應發展的社會,還能在知識底蘊的基礎上彰顯個人專長。
七、結 語
在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人本音樂教育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教育趨勢,也是音樂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和手段。只有對當代高校音樂教育的本質做透徹分析,才能更好的把握和注重音樂教育的科學化發展。高校音樂教育只有與科學化的教育有機的融合,才能讓高校音樂教育中的藝術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陳思.高校音樂教學探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06.
[2]秦潤明.21世紀·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與精品課程大系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