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東
摘 要: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界目前關注的熱點。“歷史”科目作為實現完成中學基礎教育任務的一門基礎科目,同其他科目一樣,其應該旨在為培養有思維、有見解、有創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礎。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創新精神乃是開發創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措施
江蘇省早已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新課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而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如何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高度正視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利用新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新熱情
傳統歷史課教學中,一般是老師課堂上講,有時會掛上一些圖表,以增加感性認識,但形式上比較單一,往往激不起學生興趣。現在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再靠這些陳舊手段進行歷史教學,就有些落伍,跟不上時代要求。時代在前進,歷史教學的手段也應該隨之發展,要充分利用這些網絡知識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比如可以利用網絡下載很多教學用的圖片和課件,也可以自己制作歷史課件,還可以利用光盤在電腦上教學。時代要求每個教師學會電化教學,掌握當前比較常用的一些教學軟件,如flash,PowerPoint,3dmax,Frontpage,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學會自己制作切實可行的歷史課件。
在課堂上可充分利用歷史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史實和歷史科學新成果,與學生共同探討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和建立新理論的。比如,講美國“西進運動”的時候,讓學生評價它的影響。有學生說“西進運動”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是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也有學生說美國的“西進運動”實際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張的過程,大大促進美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是美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師提問:是用道德情感標準,還是用生產力標準評價歷史呢?同學們積極討論,老師點撥。認為以前用道德情感標準評價美國“西進運動”是不科學的。得出生產力標準是評價一切歷史現象的終極標準。“西進運動”盡管給印第安人帶了災難,但相對于美國經濟的巨大發展來看是次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講:歷史的巨大進步總是以災難為代價的。2000年就把這樣的新理論用在高考試題上,然后讓學生用生產力終極標準解釋其他的歷史現象,以極大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有學生說用這個理論解釋英國的“圈地運動”,也有學生說可以解釋資本主義體系的形成。這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闊思路進行創新實踐,使學生產生“讓我來試試”、“我那樣想或那樣做行不行”的興趣,創新意識滲入學生腦海中,并得到不斷強化,當然學生所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實際意義,但對于其個人來說都是新的。此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樹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強化創新的自覺性,這樣定會促使學生創新。
二、在課堂上積極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歷史教學中,要不斷創設歷史情境,設計多種啟發方法才能促進師生全面互動,才能啟迪學生思維,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空間。例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1859年由于英、法拒絕清政府提供的陸上路線,發生大沽口戰役,戰爭規模擴大。這時候老師提問:如果英、法走陸路,戰爭會不會發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英、法的侵略目的沒有達到;有的認為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危機,它們要轉嫁危機;還有的認為英國鎮壓導致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有精力擴大戰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發散性思維。
三、在課堂上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在尋找客觀規律的過程上,需嚴密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不等于脫離實際,要將創新與求真務實聯系起來。要實事求是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要一刀切,譬如講秦始皇,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要看主流,他完成統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隋煬帝我們都說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征用幾十萬民工,花費十年時間開發大運河,他三次討伐高麗,修建東都洛陽,濫用民力,奢侈揮霍,嚴刑酷法,千夫所指。但他在歷史上有沒有重大貢獻呢?2003年高考就別具一格考隋煬帝的貢獻。他統一全國,開創科舉,興建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弛道,廣建糧倉,出使外國,加強聯系,功不可沒。
四、在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直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認為歷史課就應該是教師講,因而堅持的是一種模式,即以教師講為主,教師在教上下工夫,力求生動有趣,一講到底,而學生則被動接受,填鴨式教學,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是墨守成規的,缺乏創新能力,不符合時代對人才的需要。歷史教師要更新這種觀念,打破這種教學模式的,大膽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論,使教學呈現出多種模式,中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開放式教學,探求新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都可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應用,總之不是一種模式。
例如在講授“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按討論法組織教學,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講“洋務運動”時,要求學生分析是積極影響大,還是消極影響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少一點灌輸,多一點探討,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讓學生大膽辯論,不急與評論孰優孰劣,更要嚴禁武斷的否定。對產生的標新立異,思維閃光點盡可能給予鼓勵的評價。寬容誤差,允許學生在自我探索中的偏頗和保留看法。并適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由接受知識轉變為發現知識,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