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麗
1.設疑激趣,導引新課。
古人云:“疑為思之始,學之端。”教學從問題開始,思維自疑問激發。課前設疑就是要在新課開始之前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用看似與本節教學內容無多大關系,而實則聯系密切的典型問題迅速“釣”起學生興趣。例如,細胞的癌變一節,教學引入時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這樣的設計:“cancer”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義是細胞,兩詞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學生輕易落入教師設置的“陷阱”,認為是螃蟹細胞。引導學生查閱英漢詞典,發現卻是癌細胞的意思。為什么要用螃蟹形容癌細胞,癌細胞有哪些特點?癌細胞的什么特點像螃蟹?這樣的設疑,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一下吊足了學生的“胃口”,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本節的學習。
2.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提高高中生的整體素質。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單一的文字信息轉化成視頻、音頻資料,將抽象的生物理論,以動感的方式形象地表達出來,便于學生內化吸收。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全方位激發學生求知欲,學生也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探究,創新能力、自主能力大幅度提高。通過網絡向學生滲透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將學生的知識點、線、面串聯起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人文教育,將知識與社會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所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教師將制作精良的生物課件上傳至網絡,供學生下載觀看。教師制作的課件不僅包括教材知識結論,而且包括一些簡單安全的演示實驗,使得學生可以在家操作一些實驗驗證結論。課前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在討論組中進行研究探討;課上充分利用時間與老師討論重點、難點,教師進行答疑解惑;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課件進行復習,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這樣學生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雙重限制,隨時隨地自由學習。課件的上傳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度,接受能力高的學生可以快速學習,甚至可以提前觀看下一章節;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可以放慢觀看速度。
3.設置懸念,巧指核心。
相聲小品人人愛看愛聽,為什么呢?“吊胃口,甩包袱”這是相聲小品常用的伎倆,設置懸念,恰當地吊足學生的胃口,而后甩包袱,可以解決難點問題。使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在教學的關鍵處,把教學難點、學生的思路,以及學生的興趣、需要、情緒,通過巧妙的懸念有機聚焦到一個點上,使它們聚合、撞擊,從而吸引學生注意,激活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如遺傳和變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遺傳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性,而變異才會有生物的多樣性,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源泉。“染色體畸變”是高中生物變異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染色體結構的變化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其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本節課教學概念多,學生感性認識少,知識抽象,尤其是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等概念,以及單倍體和多倍體的育種,對高二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難點。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材的內容設計教學程序,同時應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探究動機,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二期課改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同時使課堂教學體現出師生的互動、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養。
4.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盡早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
生活中的很多常見現象都能用生物學觀點解釋,如動物的形態結構形成及生物的呼吸作用等。這些內容在初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都有所涉及,且都是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的重點。筆者發現,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這些“貌似”簡單的問題卻連連出錯,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道難關。筆者認為,很多高中生會在這些問題上接連出錯,就算老師反復強調也無濟于事,究其根本,是他們在很早以前(初中階段或之前)對該知識的認知就是錯誤的,更嚴重的是這些錯誤的觀念在初中階段并沒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沒有被及時糾正,以致造成很多學生日后的困擾,也給高中生物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以動物的形態形成為例,如解釋長頸鹿長脖子的形成,目前被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但是筆者發現高二高三的學生中仍有不少人認為是用進廢退的結果。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早在初中階段就已學過,為什么高中重新學習后仍會出現問題呢?學生缺乏基礎知識,猶如無源之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何容易?所以在初中階段把一些生物學重要的觀點灌輸給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其學好生物的信心,而且可以減少高中教師不必要的教學負擔。
5.在把握舊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研究新教材。
舊的高中教材從知識的角度看,體系是相當完善的,應該是備課時要參考借鑒的書。因此我認為在備課時,不僅要吃透新課標,還要把舊教材拿來做一個對比,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補充修改。必修二開篇的《減數分裂》,新教材對整個減數分裂過程的闡述與以往完全不同,并不是按照精子的形成過程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兩條線敘述的,而是先在第1課時介紹兩次分裂的時期和特點,第2課時再出現生殖細胞的形成和各時期的細胞名稱,并且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沒有圖示,也沒強調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細胞質的不均等分裂,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給學生補充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讓學生自己發現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不同之處,再以圖表歸納總結。以往教學中,我們還要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的DNA和染色體的變化曲線,這個環節也要補充到教學設計中,不僅對于學生理解減數分裂的過程有幫助,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6.教學目標要有指向性。
有效教學的目標是指向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是教師教了多少和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傳統教學目標表述往往從教師角度出發,習慣使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用語。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物質的基本性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是教師要教什么的說明。要準確表述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四個部分:一是教學的對象;二是學生的行為;三是確定行為的條件;四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