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婧
摘 要: 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創造性并不斷發展,而生活教育思想則始終貫穿其中。幼兒園里教育的對象都是3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更需要相對生活化的教育的幫助。本文從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目標三方面逐一闡述觀點。
關鍵詞: 生活教育 幼兒園教學 生活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1919年,他在以《生活教育》為題的演講中,把“生活教育”定義為“生活的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
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感染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技能都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只有將生活教育與幼兒園教學巧妙融合,才能像生活一樣不斷展開新篇章,充滿不朽的生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是3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發育還不成熟。而我們的活動內容又是針對不同年齡段涵蓋了各個領域,如何使教學內容更生活化,更利于小朋友們去理解、去接受,這是我們所需要共同探索的。
游戲是小朋友喜愛的活動,它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比如我們開展的自主性游戲中,在小班階段,我們涉及了糖果屋、蛋糕店、串串燒、理發店、蔬果店、飲料店、點心店、銀行、娃娃家及小舞臺等。這些都是小朋友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地方,在他們的生活經驗范圍之內。但是由于幼兒的年齡還小,相對的經驗也都比較缺乏,因此在游戲中我們設置了服務員、顧客,娃娃家中則設置了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幾個角色身份,還有像小舞臺中則是設置了小演員及顧客。并且在游戲中我們融入了許多生活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小朋友們逐漸產生了角色意識,能夠比較好地開展游戲。像娃娃家中,幼兒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游戲剛一開始,爸爸媽媽們就迫不及待地先去銀行領好了錢,直奔賣包包的地方,精心地挑選了自己喜歡的包包,然后心滿意足地離開買其他東西了。只見琦琦拿著小包包來到了蔬果店里,正在買菜呢,他左看看、右看看似乎在想要買些什么好呢,正當他猶豫著的時候,暄暄就熱情地向琦琦介紹起來:“這些都是我們剛到的菜,很新鮮的。”真沒想到這服務員當得還真稱職,看來平時一定是和爺爺奶奶去菜場知道了那些賣菜的是怎么說的,這就活學活用了起來。不一會琦琦就買好了才回家了。樂樂正在處理著剛買回來的菜,一會工夫就都出鍋了,勺子、小碗、盤子一樣樣擺放整齊。可見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情景,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家里的這些事情都是由大人一手包辦。所以在娃娃家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學習去菜場買菜,回到家里洗菜做飯,照顧娃娃,打掃房間,等等,這一系列對于幼兒來說都是寶貴的生活經驗。
再說小舞臺,我們也設置了小演員及小顧客兩種身份。當小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下面的小顧客都要安靜地坐著欣賞表演,表演完后可以拍拍手鼓鼓掌,做一個文明的小觀眾。這都是生活中的細節,平時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帶著一起看電影、看演出的經歷,這樣他們自然而然也懂得了在觀看演出時要保持安靜,不能發出響聲,要尊重舞臺上的演員。
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育理論,是以生活為邏輯起點與歸宿,以生活為中心和基礎的,即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所以我們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一)玩一玩、學一學
好動、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年齡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越短。既然游戲是每一位孩子所喜歡的,那何不投其所好,將活動內容融入游戲中,令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本領。喜歡涂涂畫畫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無論是處于孩童時期的小朋友還是已經有了一定繪畫技巧的孩子,只要給他們一支筆、一張紙,他們就可以給你創造出無盡可能。或者有的小朋友喜歡隨意地撕紙,大人往往把孩子的撕紙行為認為是在搗亂、把地上弄得一團糟。但其實給孩子一張紙先讓他自由隨意地撕一撕,也許不經意間就會有一個很有想象力的作品,同時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這時老師再加以一些適當的示范指導,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一走、學一學
小朋友的活動范圍不僅僅局限在教室里或者操場上,我們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環境去體驗、去感受。比如我們的主題內容正好結合到了小學,我們可以帶著小朋友走出教室,到附近的小學親身感受一下小學的氛圍,從而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而不只是停留在照片、圖片或者老師的講述上。
(三)演一演、學一學
年齡越小,幼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短,現在他們也還基本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又有極強的模仿力。所以往往在學習完一個故事、一首兒歌后,孩子們開始有點坐不住了,這時老師為他們準備好了各類精美的的小頭飾,請孩子們一起演一演,他們立即就來了興致。像故事《小熊醒來吧》,分別請幼兒扮演小熊、熊媽媽、小鳥、小狗、小老鼠、小鹿等角色,一起來演一演,既能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更能幫助孩子進一步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故事。
三、生活化的教育目標
批判和反對束縛兒童的封建禮教提出了對兒童應實施的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普遍已經固定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會自己思考,沒有了自己的思想。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干;而不是一直在家長的呵護下成長,一手包辦所有事,而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做一做、闖一闖。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現實;去看到問題的本質,不單單是表面現象。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要讓孩子們敢于去說,發表自己的想法。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里走出來;教育不能夠僅僅局限在學校,還應要讓孩子們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
說到底,其實生活教育的目標就是需要有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及改造社會的精神。我們應該重視生活教育,將其巧妙地融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尋找真正適合的方式,更好地實踐“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
參考文獻:
[1]杭梅.幼兒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