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東
輿情回應要“把規矩挺在前面”
文/王旭東
背景:昨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要求對于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同時對于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8月13日《新京報》)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給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立規矩,體現出“寬嚴相濟”的準則。《通知》是對長期以來政務輿情回應中積累的經驗與出現的問題的總結,并在此基礎上的規范,讓回應更加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只要“把規矩挺在前面”,政務輿情回應就不會“跑偏”,也不會“遲到”,讓其成為應對與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鑰匙”,成為公眾獲得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的“橋梁”,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
對于新聞發言人,要承擔“心”的責任。根據新聞發言人已有制度和制度規范下的實踐,“口是心非”是新聞發言人的大忌,或許在現行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里,存在著“忌語”,從而導致發言人“有苦難言”,或者“言不由衷”。“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是季羨林教授曾送給新聞發言人的忠告。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制度的不斷創新,讓新聞發布會不僅是語言溝通,更是一種“心的交流”。此次的《通知》,既是一次“責任心強化”,又是一次“制度性減壓”。
“言行負面清單”可以借鑒。“七一”前夕,寧波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黨工委聯合編印了一本《機關黨員干部負面言行提醒本》,羅列68項負面言行,將以電子版和紙質版的形式在全市51萬名黨員中推廣。雖然新聞發言人或相關回應者不能限于不說或不做機關黨員干部的“負面言行”,但是這種思路不妨借鑒。如果在《通知》等制度規范基礎上,能夠列舉出新聞發言人的“言行負面清單”來,或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寬容失誤”算是《通知》的亮點之一。對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精準理解。寬容不是縱容,對失誤寬容是為了減少大的失誤,盡力避免“不能寬容的失誤”。對于突發事件,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或由于思想緊張,或由于動態情況變化,新聞發言人在言行舉止上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寬容是公眾的“給予”,而減少失誤則是新聞發言人必須做到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視失誤為必然,則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