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智全
防治光污染須補足立法短板
文/張智全
背景:夜幕降臨,摩天大樓燈火璀璨,街邊店鋪霓虹廣告流光溢彩?!安灰埂钡拿髁脸鞘性V說著繁榮的同時,也暗藏隱憂:燈光之下,無法再看見璀璨的星空,超亮的戶外廣告牌帶來的光輻射,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小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光污染問題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治理。(8月15日《經濟參考報》)
光污染是繼大氣、水、噪音等污染之后的又一新環境污染,其危害性絕不亞于其他環境污染。有研究表明,人體長時間處在彩光燈的照射下,會不同程度地引起倦怠無力、頭暈、神經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病癥。非自然光還會紊亂人體的免疫系統,影響激素的產生,導致內分泌失衡。正是因為光污染對人體存在的巨大健康危害,不少國家都通過立法對其予以防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光污染也呈現出日益加速的發展趨勢,而法律對光污染的防治卻存在明顯短板。目前,我國在防治光污染方面不僅沒有專門法,而且僅有的法律條文也多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如新環保法第42條 將“光輻射”作為污染對象要求進行防治,但究竟該怎么防治,防治光污染的執法主體以及責任承擔的標準,都沒有具體規定。同時,散見于民法通則、物權法及地方性法規中的一些碎片化規定,因缺乏必要的系統性和具體標準的不明確,也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操作尷尬,難以有效遏制光污染的不法行為。從這種意義上說,補足立法短板,將光污染的防治納入規范的法治軌道,也就有了更為現實的針對性和緊迫性。
首先,立法防治光污染,符合國際慣例。如捷克制定了專門針對光污染的《保護黑夜環境法》;美國新墨西哥州頒行《夜空保護法》,規定室外照明要安裝適當合理的裝置防治光污染,并應對違法者處以罰款。通過立法,不少國家都取得了防治光污染的主動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立法防治光污染的生動實踐,為我們完善防治光污染立法提供了樣本,無疑值得借鑒和復制。
其次,立法防治光污染,是厘清監管職責的現實需要。我國現行的執法體制,將防治光污染的監管職權賦予工商、環保、城建等多個部門,這種多頭監管的模式看似為光污染的防治織密了防護之網,但其實質上仍沒跳出“九龍治水”的思維桎梏,不但難以形成合力,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因職責不清而導致相互扯皮推諉,以致監管形同虛設。在光污染防治任重道遠的現實語境下,通過立法厘清監管職責,不但完全有必要,而且也勢在必行。
最后,立法防治光污染,是提高違法成本的必然選擇。光污染防治效果不彰,在很大程度上緣于違法成本的低廉。綜觀現行的法律條文和一些地方法規,鮮有對違法者給予“切膚之痛”的嚴懲重罰。違法成本的低廉,勢必助長光污染制造者僥幸心態的蔓延,最終導致法律缺乏應有的必要威懾。故此,只有通過立法系統地規定違法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才能真正確保法律長出“鋼牙利齒”,從而有效遏制光污染的泛濫和蔓延。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現行法律條款只是原則性、概括性地規定要“防治光污染”而難以具體實施的情況下,面對光污染日益嚴峻的態勢,加快光污染防治的立法步伐,實屬客觀現實所需。盡管在現實語境下還不可能對光污染的防治制定專門法,但補充完善相關法律規定,讓防治光污染的法律之網更加嚴密,應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唯有如此,才能以法律的強力威懾,確保光污染防治的有序進行,進而實現標本兼治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