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峰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養成
于海峰
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讀為本的,教師要扮演好閱讀課的角色,在教學中要學會“蹲下來”走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做學生的學習伙伴,注意淡化教的痕跡,創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機械地“教死書”,倡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允許學生出錯,同時鼓勵學生挑戰同伴、挑戰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張揚自身的個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
1.教學形式單一,方法枯燥。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的自由讀書和感情朗讀訓練,削弱了對學生進行靜思默讀、讀書勾畫、讀書歸納概括、快速瀏覽課文內容等方面的訓練,整節課都表現為學生自由讀書,或者教師強調“帶著什么語氣”“帶著什么心情”的朗讀訓練,結果是學生課文沒有讀通、讀順,更難實現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的目的。
2.閱讀教學中目的不明、要求不清。閱讀教學的成與敗、得與失,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全面、準確、具體、切合實際。閱讀教學目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和學情,三者缺一不可。有些教師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對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對各年級教學的要求不清,導致了隨意性“濫讀”現象的產生。在實際教學中,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針對各年級學生要求偏高或偏低問題的出現,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重講輕讀,課堂提問隨意。在傳統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常擔心學生不懂,過于注重講解和提問,占用時間多,導致產生“滿堂灌”現象。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也多為對字詞的理解和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提問的方式多為“是什么”“怎么理解”等問題,缺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和對文本的整體理解與把握,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學生在課堂幾乎沒有自主閱讀的時間,缺少對對教材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文章包蘊的豐富知識和情感的品味,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1.營造輕松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學習的動力,就有探知的欲望。同樣,要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呢?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輕松快樂的閱讀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閱讀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興趣激發,就能使學生思維敏捷,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語文課也因此煥發出青春的活力,閱讀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第一步泛讀,即瀏覽,粗知文章大意,理順文章寫作思路。在閱讀過程中,詞義、句義、語段的知識都在發揮作用,并制約著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帶著問題閱讀,即理解性閱讀,即要求學生不僅了解字面意義,而且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有關閱讀內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通過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知識。第三步,精讀,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發現文章所蘊含的美,然后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教師在課堂上應指導學生閱讀,并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使他們能結合問題理解文章內容。這樣的教學,使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3.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現代教育理念側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創造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優化教法,讓學生敢想、會想、肯想。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沒有標準,學生的興趣、經歷等各不相同,教師要珍視學生個體的獨特閱讀體驗與理解,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不限制學生的思考,反饋不要過早,以保證學生能在不受教師的影響下做深入地思考,對學生的回答也不要過早表態,多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活躍學生思維,指引學生自己悟出正確的見解。
4.重視課外閱讀的評價。在實踐中,許多老師均有同樣的感慨,由于學生數、作業量,以及實際工作量限制,及家庭教育水平的參差不齊,往往課外閱讀有布置無檢查,或者檢查不力,導致了課外閱讀流于形式。這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課外閱讀面的拓展,制約了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的課標》中有關課外閱讀目標的達成度大為降低。這已成為小學生課外閱讀訓練的“瓶頸”,甚至在有些學校,有些班級已成為了“腸梗阻”,這就需要一定的評價來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總之,只有進行了有效的閱讀,才能對文章進行條分縷析,才能和作者達成共鳴,才能領略文章的美。此外,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而良好的閱讀能力會使小學生受益終身,對他們今后的學業和人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合實際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加以探討,以期為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