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健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淺談
李聰健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因其知識面涵蓋廣,要求教學老師和學生均需要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因此對課程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時代背景出發,探索其現存的問題以及課程教學中的教材、教師的建設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高校 漢語言文學 中國傳統文化 課程教學
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掀起了一股國際風,其顯現出來的古老的特色和魅力,吸引了眾多國外的學者,近些年的孔子學院熱潮即是重要的表現。在國內,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的重要體現即各大高校加強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建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定位、教材建設、師資選拔、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學生需要同時具備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文藝理論素養,能在相關單位包括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等從事文學評論、教學和研究工作,能夠承擔宣傳文化以及中華文化的責任。結合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培養目標可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應該當做一門基礎性學科進行定位和建設,漢語言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具有歷史文化的內核,二者唇齒相依。
針對高校使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教材的作用主要在于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囊括了中國歷史分段、地理概貌、中國文明的發展,教材分為文字、哲學思想、宗教、藝術、教育、科技等模塊;二類是對中國文化發展進行線性的敘述,對社會變革、歷史人物事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行橫向分析,更有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極具理論深度,啟發學生思考。在實際的教材編寫中,兩類教材的思想大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就課程培養的目標來看,第二類教材更加符合中國文化課程的教材需求,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加有深度和廣度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涉及范圍廣,包括不同朝代,不同領域,因此,對教師隊伍首先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針對不同的版塊選擇具備相應擅長領域的教師進行講授,力求效果最優。針對師資力量不強的高校,可以采用模塊整合的方式,例如將相近的領域像儒家、道家、法家等先秦諸子學組成一個模塊交由一位教師進行講解,其他的可組成繪畫、音樂、書法、科技、宗教等模塊交由擅長的教師講解。此外,教師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熟悉教材,聯系其他相關書籍,做到言傳身教,啟發學生思考,提升教學效果。
1.重視素質教育,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素質教育是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又能反作用于學生的素質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可采取分組討論演繹的方法,可采取情景模擬的方法,諸如此類,提高學生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分析,深入挖掘,進而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拓學生視野。電影、電視、網絡等多媒體平臺給學生提供了更具有活力的學習空間,從于丹講《論語心得》到易中天講《品三國》等,都以一種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適當采用視頻教學的方法,選取有意義的視頻進行播放,調劑課堂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實地考察加深感受。高校應結合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資源,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教學實踐,在古代書院和庭院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香氣,在文化遺存的筆墨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民居、民調、民俗、民情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教師在組織游覽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游覽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全國各地的文化。
4.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院工程建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應響應國家號召,在國外加強孔子學院的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應聘孔子學院教師方面條件優厚,因此,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漢語言文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學生應樹立自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增進外國對中國中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設計和改革有利于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悟,進而更加自覺的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高校必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貢獻一己之力。
(作者單位:荊楚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