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00070)齊麗
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院(102200)王居新
錢穆先生曾經對中國文化歷史的特點進行了精辟的總結:一、悠久,二、無間斷,三、詳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迄今為止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間斷的優秀文化,它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精神風貌和審美情趣。中醫藥文化正是生長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片遼闊而肥沃土地上的參天大樹,它吸取了傳統文化文、史、哲之精華,形成了個性鮮明的中醫藥理論以及治療疾病的方法。無可否認,中醫是世界范圍之內達到了成熟科學水平的傳統醫學。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必將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發展。
1.1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與中醫藥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通過長達五千年之久的文明積淀而形成的社會群體在物質、社會、精神等層面的共同認知。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始終是一個主導性觀念,這個思想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之中,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認識自然的方式是不分主體、客體的,其思維方式也主要以類比性思維、直覺思維和整體性思維為主。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世間萬事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崇尚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規律。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文化兩者義理相通、思維同源,注重從整體、從自然界的變化過程中來探討正常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既重視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以及內在聯系,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
五四以降,質疑中醫者不在少數,其實從根本上是對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質疑。中西文化的差別是兩種看待世界與自我方法的差別,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人因為常偏于向內看的緣故,看人生和社會只是渾然整然的一體。這個渾然整然的一體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則是各自的小我。‘小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這便是中國人所謂的‘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常看世界是兩體對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個天國和人世的對立[1]。”這是看待世界的兩種路徑和方法,中醫只能按照中醫的內在邏輯發展,絕不能按西方科學、西方醫學的模式發展。為了實現中醫學的全面復興,就必須遵照中醫思維模式和規范,慎言中醫西化。
1.2 《周易》中的陰陽學說與中醫文化 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群經之首——《周易》與中醫有著密切而深遠的聯系。正所謂“醫易同源”,醫乃易之用也。傳統易學利用兩種形體相對、合抱互補、互相轉化的圖形構成了陰陽八卦圖,而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陰陽概念貫穿于中醫文化的各個方面,而陰陽平衡的觀念則是中醫治療理論的根本理念。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醫學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陰陽不能斷然割裂。從傳統醫學看,人之一身,不外陰陽,在《素問·生氣通天論》有這樣的來論斷:“陰陽離決,精氣乃絕[2]。”《素問》說:“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3]。”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就成了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醫易義》中提出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4]。”中醫理論就是人體陰陽平衡的理論,目的是使陰陽、五行、生克以及內外環境的諸多條件達到綜合平衡狀態。在氣候和節氣的不斷變遷中,臟腑、氣血、體液要做出相應變化以適應新的環境。《周易》中的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和源泉,中醫的陰陽學說是對《周易》陰陽學說的應用和表現。傳統中藥就是于陰中求陽,于陽中求陰,權衡以得其平。
1.3 儒家仁學思想是中醫醫德形成的基礎唐代藥王孫思邈醫術高明,醫德也極為高尚。孫思邈提出了身為醫家應具備“惻隱之心”,比較全面規定了醫生的“仁愛”觀,把重視生命作為醫家根本價值,把濟世救人作為醫家最根本的行醫動機。這種醫德來源于儒家仁學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為基本的主線,貫穿于儒家思想體系中。在《論語》之中,“仁”字一共出現了109次,可見其重要。“仁”在儒家思想中具備兩層基本的涵義:一則“仁者,愛人”;二則“仁者,人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仁者,本心之全德。”儒家仁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涵養了我國歷代醫家的高尚道德并不斷指導著他們的實踐,奠定了我國傳統醫德的理論基礎。在理論體系上,中國傳統醫德將天道、人道和醫道相貫通,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價值系統,這個理論體系在今天依然對于我們現代醫院的醫德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中醫形成發展達數千年之久,方劑種類以及診療方法都經歷了很多變革和演化,但其“醫乃仁術”的精神內核則是經久不變的,集中反映著中醫學的核心價值。近年來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矛盾激化事件頻發,患者對醫生缺乏信任,甚至伴有暴力化傾向。這種現象的出現多有體制方面的因素,醫療機構醫德建設滯后也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從客觀上講,當前的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呼喚著中醫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的回歸。以仁學思想為中醫理念的基石,加強中醫醫德教育,會給中醫藥乃至整個中國醫療體系帶來新的生機。
習近平在澳大利亞出席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5]。”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延續了幾千年從未斷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1 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 張岱年先生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情感、以及存在感的基本依托。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傳統自我封閉的文化已經不存在了,展現在人們面前更多的是多樣性的文化和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文化面臨著失去自己文化主體地位的危險,傳統文化由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沖擊,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思想,強調“和而不同”的文化存在方式。文化自覺也就是我們的文化主體意識,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幾十年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主體地位,以西醫數字化的標準來衡量中醫。經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臨床實踐檢驗的、非常有療效的方劑,居然要拿到實驗室提煉它的有效成分以證明其有效性。這種做法從根本上是為了迎合西醫的標準而給中醫設定的一個不合理的預設,毫無主體意識可言,無異是對中醫的毀滅性破壞。所以作為中醫藥從業者要自覺地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樹立中醫文化的主體意識,這不僅有利于中醫的振興,也有利于提高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
2.2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有利于發揚中華人文精神 今天的醫生越來越依靠高新技術手段進行診療,醫患面對面的溝通卻越來越少,部分醫生只見疾病、不見病人,只熱衷于各類治療技術的應用,卻不愿關愛病人本身。這是現代醫學技術迅猛發展卻忽視人文精神建設的結果。中醫的整個學術體系,不是單純的方劑、針灸等技術性問題,也不是單純是醫學理論問題,正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中醫承載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和人文傳統,它涉及到文化問題,應該將其納入人文領域去思考。
樓宇烈先生認為:“對于搞中國哲學、對于搞中國文化,如果不懂得中醫的話,我想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體會不到的。”由于中醫文化體現著以人為本、仁愛等人文精神,所以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治療方法和手段的傳承,也是一種中國哲學思維和人文精神的傳承。所以繼承中醫文化中的”以人為本”、“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等仁愛精神,不僅僅是傳承中醫藥文化也是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2.3 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擴大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成立10年來,已有6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團體會員加入進來,區域覆蓋五大洲。中醫的獨特療效也正在為世界醫學界所認可,中草藥、針灸、推拿按摩、氣功和太極拳等在全球呈盛行的趨勢,學習中醫的外國留學生在逐年遞增,這些跨文化交流的方式為中醫的進一步國際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
雖然種族、國家、地區有所差異,但對醫學都有需求。與普通文化相比,醫學文化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效力以及接受能力相對更強。中醫是世界醫學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符號,在進行中醫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中醫藥學和中醫技術的跨文化傳播,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念與核心內容的傳播和推廣。這不僅能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也搭建了讓世界人民熟識中醫文化背景、底蘊的橋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必將因中醫學的國際傳播而在世界上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