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西縣婦幼保健院(529800)梁才霞 黎艷翩 馮燕蘭 陳偉霞
近年來,宮腔鏡技術因其可直視操作、創傷小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EP不孕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過程中。本研究,選取我院71例EP不孕患者行分組研究,對比宮腔鏡下刮宮術及宮腔鏡下電切術的遠期療效及近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EP不孕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6)。對照組,年齡22~41歲,平均(30.29±4.64)歲;不孕病程1~10年,平均(4.23±0.87)年。觀察組,年齡23~39歲,平均(29.74±4.92)歲;不孕病程1~11年,平均(4.41±0.95)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婦科內鏡學》[1]子宮內膜息肉及不孕的診斷標準;術前3個月無激素類藥物用藥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子宮肌瘤、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癌及輸卵管梗阻者;合并嚴重心、肺、腎疾病者。
1.3 方法 手術宜選在月經結束后3~7d。術前6h,陰道應用米索前列醇400μg,以軟化宮頸。硬脊膜外麻醉后,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葡萄糖溶液(5%)作為膨宮液,膨宮壓力控制在11.97~13.30kPa。宮腔鏡直視下,明確息肉大小、位置及數目。
觀察組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宮腔鏡下,采用環狀電極(電凝50W,切割功率80W)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基底部,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切除息肉周圍的子宮內膜;應用負壓吸引宮腔,宮腔鏡下確認息肉去除干凈后,完成手術。
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刮宮術:宮腔鏡下,選擇適宜型號的刮匙刮除息肉;應用負壓吸引宮腔,宮腔鏡下確認息肉去除干凈后,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6個月及12個月的月經量、術后1年復發率及妊娠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數據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術中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1.23±4.36)m i n,對 照 組 為( 22 . 39 ± 5 . 47 ) m i n(t=0.990,P=0.326);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23.91±7.62)m L,對照組為(25.03±7.41)mL(t=0.628,P= 0 . 532 ) ; 觀 察 組 住 院 時 間 為(3.11±0.72)d,對照組為(3.34±0.81)(t=1.265,P=0.2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對比兩組月經量 術前,觀察組及對照組月經量分別為(374.46±50.48)mL、(357.87±51.65)mL,t=1.369,P=0.17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及12個月,觀察組月經量分別為(139.87±30.28)mL、(145.49±32.54)mL,均顯著少于對照組(262.24±43.85)m L、(287.54±45.49)mL,t分別為13.716、15.166,P分別為0.000、0.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對比兩組復發率及妊娠率 術后1年,觀察組復發率為2.78%(1/36),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6/35)(χ2=4.121,P=0.042);觀察組妊娠率為80.56%(29/36),顯著高于對照組51.43%(18/35)(χ2=6.728,P=0.009)。
據報道[2][3][4],EP不孕發生率約占全部不孕癥的10%,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手術是EP不孕的主要治療方法,然而,傳統刮宮法及鉗夾法具有一定盲目性,不僅漏刮發生率高,而且妊娠率低、復發率高,遠遠無法滿足治療需求[5][6]。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于宮腔鏡下進行手術,對照組采用刮宮術,觀察組采用電切術;術后6個月及12個月,觀察組月經量顯著優于對照組;術后1年,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復發率更低、妊娠率更高(P<0.05)[7]。
綜上,應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EP不孕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均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