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510150)林永煉
頭孢地嗪鈉屬第3代頭孢類抗菌藥物,多為白色或微黃色結晶粉末,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有效殺滅革蘭氏陽性、陰性菌和厭氧菌,是較常用的抗菌藥物;轉化糖電解質是由電解質和轉化糖注射液所得的復方制劑,常用于非口服途徑補充水、電解質及能量的補充劑使用[1],但其作為溶媒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配伍問題,若不加以注意可能給藥物使用帶來一定危險。本文由此出發,考察頭孢地嗪鈉與轉化糖電解質的穩定性,結果報道如下。
納氏比色管;金壇市盛威實驗儀器廠生產的ZW-B醫用藥物震蕩器;頭孢地嗪鈉(山東魯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447);轉化糖電解質(四川美大康佳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94);pH計(深圳市慧聰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取頭孢地嗪鈉0.5g,加50ml注射用水稀釋,作為對照品溶液;同時取等質量頭孢地嗪鈉加50ml 5%轉化糖電解質,作為配伍溶液;兩組溶液在室溫下,調節震蕩器至適當頻率振蕩,分別于0h、0.5h、1.0h、2.0h、3.0h、4.0h、5.0h通過納氏比色管觀察兩組外觀變化,并測定pH值,平行測定5份。
對照組溶液顏色一直保持澄明,pH維持在6.1附近;配伍溶液混合10min左右即可見白色渾濁,至0.5h觀察,渾濁并不消失,至5.0h可見沉淀已基本析出,其pH0h=5.91,pH0.5h=5.87,pH1.0h=5.83,此后時間點基本穩定在5.83。
頭孢地嗪鈉(C20H18N6Na2O7S4)因其抗菌作用強、副作用少、臨床療效好、毒性低等優點,被廣泛用于臨床,但由于其本身?-內酰胺環具有一定不穩定性,進而與某些藥物存在配伍禁忌。轉化糖電解質注射液為復方制劑,其成份為每1L中含有氯化鈉1.4610g,氯化鉀1.8638g,乳酸鈉2.8016g,葡萄糖25g,亞硫酸氫鈉0.5204g,氯化鎂(無水)0.2856g,磷酸二氫鈉0.7500g,果糖25g,滲透壓為446mOsmol/L,常用于非口服方式的水分或電解質等能源補液治療。本次配伍實驗表明,注射用頭孢地嗪鈉與轉化糖電解質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以往的藥物配伍禁忌表對此類現象報道較少。查閱資料頭孢地嗪鈉及轉化糖電解質的相關資料顯示,頭孢地嗪其解離常數分別為pK1°2.85,pK2°3.37,pK3°4.18,考慮頭孢地嗪鈉在中性條件較為穩定,而轉化糖電解質pH在4附近,考慮在此條件下,由于轉化糖電解質酸性環境,使其逐步酸化,導致水溶性降低,也可能是由于酸性原因,導致頭孢地嗪鈉中?-內酰胺環不穩定引起,具體沉淀組成,還需考慮做質譜和核磁檢查才能判斷。
由于頭孢內化合物本身存在不穩定?-內酰胺環,使得此類物與多種藥物組成均出現過配伍禁忌。如:李靜[2]報道的,果糖二磷酸鈉與頭孢地嗪存在配伍禁忌;李春蘭等[3]報道奧硝唑與頭孢地嗪鈉存在配伍禁忌。隨著醫學的發展,每年都有新藥運用到臨床上,多種新的藥物常聯合使用,這在以往的配伍禁忌表中是查不到的。不同藥液pH值不同、成份不同、穩定性不同、輸液速度不同,都有可能在配液和輸液中起化學反應,有的出現沉淀,有的顏色改變,有的出現絮狀物,甚至產生毒性作用,導致藥效降低,有的藥物易催化成分使其失效,有的肉眼可以觀察,但大多肉眼不易察覺,這給藥學工作者觀察帶來難度,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很大的潛在危害。
總之,結合本次實驗及以上分析提醒醫藥工作者,在使用頭孢類注射液時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與其存在一定配伍禁忌的藥物,必須使用應分開配液,兩瓶間應用等滲氯化鈉進行沖管。醫藥工作者應做到“四查十對”,常巡視、多了解藥品成份、性質、作用、副作用等,才能及時杜絕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