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藥大學(300193)趙明
50例慢性咳喘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17~65歲。其中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或氣道高反應29例,支氣管哮喘21例。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內科病癥中咳嗽病癥候分類,屬風寒襲肺、痰濕蘊肺型;哮喘病屬于發作期寒飲停肺、虛實夾雜型的病例。排除辯證屬于實熱、陰虛內熱、寒熱錯雜的病例。并排除心功能不全、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漏綜合癥、肺結核等原因引起的咳喘。
2.1 埋線療法 將0號可吸收羊腸線剪成所需的長度(約1~1.5cm)或同等長度的高分子蛋白線并消毒以備用。醫者須佩戴醫用一次性口罩及醫用膠皮手套。選取準備埋線的穴位:定喘、肺腧、風門(均為雙側)。先用鍉針點壓定位后,再用碘伏棉球對所在穴位處的皮膚表面進行消毒。選用一次性埋線針,然后用持針器將所需線從針頭處穿入針管后接針芯,將針以于皮膚呈約30度角快速刺入穴位。推動針芯將羊腸線送至肌肉層或皮下組織,然后頂住針芯退針管,退出穿刺針后在針孔處用無菌紗布按壓,用創可貼固定,以防感染。囑患者三天之內勿洗澡,一周之內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間隔一個月后行第二次,三次為一個療程。
2.2 火針療法 選取新九針針具當中的細火針,患者選擇俯臥位,選穴:定喘、肺腧、風門(均為雙側)。用鍉針點壓定位后,再用碘伏棉球對所在穴位處的皮膚表面進行消毒。然后將火針針身中部1/3平放入乙醇燈火焰中,待針身紅亮右手向上提起針柄,同時向下放入針尖使針身前2/3成45°角傾斜在火焰中,待針尖針身燒至白亮后,采用直刺或斜刺法,刺入所選穴位約1~2分深,速入疾出,輕淺點刺。出針后迅速用碘伏棉球用力按壓針孔,嚴禁揉按,以免出血,重而速按可減輕或消除痛感。治療完畢后囑患者3日內,切忌洗澡或浸泡針孔,以防感染。療程:3次一個療程。即首次埋線后一周之后進行第一次火針療法,之后每間隔一周治療一次,直到第2次埋線的前一周為止。
顯效:各種癥狀(咳嗽、咳痰、氣喘及肺部哮鳴音及遇寒加重情況)基本消失,3年內未復發者,其中在1年后復發經再用本法治療仍有效;有效:上述癥狀發作次數減少,發作時間縮短者;無效:各種癥狀沒有消失。本組50例中,顯效39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
現代醫學認為,造成慢性咳喘的原因是肺部過敏性疾病。在急性發作期,臨床上大多采用西醫消炎或激素療法,以暫時緩解癥狀,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醫認為咳喘的發病,一是由于外感風寒之邪或邪氣潛于肺,使肺氣失宣,通調水道功能失職,水液輸布失常,導致痰飲內停,一旦外感風寒即引動宿根而發咳喘。二是由于正氣不足虛證所致,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虛則全身陽氣俱衰,陽氣衰則衛外不固,腎氣不充,腎陽不盛則易感外邪。另一方面,痰飲為陰飲,痰飲盛則易傷肺脾之陽,致肺陽脾陽漸衰,肺陽虛不能衛外而易感邪,脾陽虛不能化濕祛痰,伏邪不去,則難以絕病之“宿根”,日久致正氣漸衰,而“宿根”愈盛,反復發作纏綿難已。
穴位埋線療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即把羊腸線通過埋線針刺入相應的腧穴和特定的部位,利用其對穴位的持續性刺激產生的物理或化學作用來治療疾病。該療法具有穴位封閉效應:埋線前進行的局部麻醉產生的刺激沖動可以起到調整臟腑、調氣活血的作用;還具有針刺效應:埋線時針刺入穴位后會產生酸麻感,羊腸線的吸收也需要較長時間,所以羊腸線在吸收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長效刺激穴位的作用。羊腸線是一種異體蛋白,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利用異體蛋白在體內經過軟化、分解、液化、吸收的作用,對穴位和機體產生生物、物理、化學刺激而獲得的一種緩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長效針感”效應,使機體的免疫功能、抗過敏能力得以提升,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火針療法的治病機理在于溫熱刺激,即借“火”與針之力刺激經穴或局部,從而達到調和氣血、開門祛邪的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與源泉,火針的溫熱刺激能增強經絡對氣血的營運與推動作用,氣血調,經絡通則邪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