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岳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析之以理 探索創新
——2016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綜述
張 岳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承辦的2016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FMA)”是中央音樂學院組織的國際性音樂理論學術活動。自2011年首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以來,匯集了眾多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本屆音樂分析論壇主要分為四個模塊,即作曲及音樂理論博士論壇、音樂分析及音樂理論研習班、學術講座、FMA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音樂理論
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承辦的2016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FMA)”是中央音樂學院組織的國際性音樂理論學術活動,自2011年首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以來,匯集了眾多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
本屆音樂分析論壇主要分為四個模塊,即作曲及音樂理論博士論壇、音樂分析及音樂理論研習班、學術講座、FMA音樂會。
本屆音樂分析論壇,遴選了26位海內外華人作曲及音樂理論方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就音樂分析、創作所進行的研究以及就當代音樂分析中的前沿動態與問題進行了發言,交流了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的后續研究成果與研究狀況。
(一)關于當代中國音樂創作問題的分析探討
有關中國當代音樂分析與創作的研討是本屆博士論壇博士學位獲得者討論發言的一大主題,其中,澳門理工學院代百生博士的《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的問題與難點》,對“何為中國鋼琴音樂”,對于“中國鋼琴音樂”概念的界定以及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等問題做了闡釋,將研究聚焦于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并提出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國家的音樂風格”,更應成為在“世界音樂”潮流中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標簽”;吳春福教授的《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曲式結構形態》,主要從五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曲式結構形態,即曲式結構的普遍原則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體現、奏鳴曲式的結構思維與特征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影響、以“唐大曲”為代表的漸變式速度布局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數理結構原則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其他特殊曲式結構方式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對于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所呈現的曲式結構新樣態進行了歸納梳理;常平博士的《我對當代音樂創作中民族風格問題的理解》,從美術、建筑、美學觀念以及齊白石的繪畫等視角來闡述對于音樂創作中所涉及的民族風格問題;星海音樂學院楊正君副教授的《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傳統音樂結構思維》,從中西方音樂結構的差異比較入手,對于中西方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思維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線性思維和注重漸變的傳統審美觀念促使“速度變化”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最為核心的結構力因素,并提出“結構性變速原則”,即以“散-慢-中-快-散”為典型的速度變化關系來組織音樂作品的結構,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結構思維邏輯之一;謝福源博士的《中國現代音樂中的“復風格”創作思潮》,從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實踐出發,對于音樂創作中所存在的“復風格”傾向進行了輯要探討;黃宗權博士的《郝維亞歌劇〈一江春水〉的音樂技法及戲劇性構造分析》,從音樂刻畫人性的角度出發,從歌劇中的不同角色人物入手,運用風趣的語言,深入細致地分析了對于表達刻畫不同人物角色與戲劇情節所運用的音樂技術以及音樂對于戲劇劇情的發展所起的作用;馬玉峰教授的《百年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和聲語言演變初探》,從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現實實踐出發,對于百年來中國鋼琴音樂中所運用的和聲語言進行了分析闡釋,分析了中國鋼琴音樂自20世紀初初創至今的和聲技法與和聲現象,勾勒出了一條中國音樂創作和聲發展的演變脈路。
(二)關于音樂分析跨學科研究以及國內外音樂分析現狀的探討
其實,在音樂發展的早期階段,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化的語言,就與文學語言保持了相當密切的關系,如修辭學對音樂分析與創作的影響,符號學對音樂分析與創作的影響等。關于音樂分析中的跨學科的研究,是當前音樂分析學者所關注與研究的重點之一。
上海音樂學院鄭艷博士的《音樂分析與符號學跨學科研究導論》從符號學入手,對“何為文本”以及對文本做出最大貢獻的兩個符號學派別,即德國20世紀60年代的“斯圖加特學派”和莫斯科-塔爾圖學派進行分析,并且對文本的狹義與廣義做了界定,同時,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作曲家的創作在追求自己的語言風格的同時,事實上也是在不斷地創新用以表達聲音的符號體系”這一論點。最后,鄭艷博士以巴比特的音樂創作為例,總結出巴比特是基于一定邏輯關系的數字符號,建構其獨特的音樂語言符號體系,形成自己的音樂文本的,并且提出了音樂分析的兩大步驟,即1.準確的分析音樂文本,解釋記譜法、演奏法、音樂材料以及不同素材的內在邏輯關系等,2.詮釋通過這些技法所表達的作品的內容與意義;中央音樂學院石磊博士的《西方藝術音樂中的互文性》,從“互文”這種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修辭手法入手,來闡釋西方音樂中的語言學思維,“互文”指的是由上下文相互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作者以獨特的視角,通過將文學詩詞中的修辭方法運用于音樂分析,來說明西方藝術音樂中的結構思維;朱莉亞音樂學院博士候選人葛瑞琳的《語言學與音樂: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當代音樂分析》,同樣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對中國當代音樂分析中所涉及的語言學問題進行了闡釋。
在我國專業音樂理論發展的早期,音樂理論多受蘇聯的影響,如斯波索賓的《曲式學》與功能和聲理論等。格林卡音樂學院彭程博士的《俄羅斯現代音樂協會(ACM)的歷史與現狀》,介紹了俄羅斯現代音樂分析與創作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并對俄羅斯現代音樂作曲家諸如葉蓮娜·菲爾波娃、德米特里·斯米爾諾夫、尼古拉·科恩多夫以及號稱俄羅斯現代音樂“三駕馬車”之一的杰尼索夫的音樂活動與音樂創作進行了介紹闡述。
本屆音樂分析論壇音樂理論研習班的主要內容為歐洲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作品及音樂理論的分析,一是對1900年左右德語地區音樂理論進行研究,維也納國立藝術大學葛思妮·施羅德教授主要圍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第一個十年之間德語地區的一批音樂理論家所探討的具有異域特征的音階、律制、和聲以及樂器而展開分析與論述。二是以歐洲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雨果·沃爾夫、古斯塔夫·馬勒、阿諾德·勛伯格的“人聲與樂隊”體裁為中心,并從海涅的詩《羅蕾萊》出發,結合德國作曲家菲利普·弗里德里希·西爾歇爾(Fr.Silcher,1789-1860)的作品《羅蕾萊》、弗朗茨·李斯特的鋼琴版本《羅蕾萊》以及李斯特樂隊版本的《羅蕾萊》,作了比較研究,深入分析了樂隊編制不同、體裁不同對于作品內容、情感表達的差異,并以奧地利作曲家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1-1942)的兩個不同樂器編制的人聲作品為例,進行了比較研究。以馬勒、沃爾夫、勛伯格的作品為主要分析對象,探討了人聲作品從鋼琴版本到“人聲與樂隊”體裁的過渡歷程。另外,柏林藝術大學阿里安娜·杰蘇拉特教授主要講授了兩個課題,一是對于理查德·瓦格納晚期歌劇作品的研究,從動機入手,講述了《半音和聲與對位模式在〈眾神的黃昏〉和〈帕西法爾〉里的相互依存關系》,二是《門德爾松對理查德·瓦格納音樂語言的影響》。杰蘇拉特教授以瓦格納的作品分析為中心,并且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來研究具有動機相似性的門德爾松交響樂與瓦格納的作品,從而揭示出這兩種音樂語言與風格的結構異同。
本屆音樂分析論壇邀請到了京劇作曲家、教育家高一鳴,高一鳴先生曾是《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磐石灣》等劇的主要作曲者,對京劇各流派的唱腔有深刻的研究,都能駕輕就熟地示范,并且對京劇的字韻、氣口、發聲有特別的心得和研究。本次學術講座題為《京劇音樂的研究與創作》,主要分為三個模塊,即關于京劇唱腔音樂的歷史與演變、關于京劇現代劇目的傳承與創作經驗、關于樣板戲創作的來龍去脈。高一鳴先生對京劇音樂的創作與研究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對京劇音樂的創作技術進行了解析。
其實,提到京劇音樂的創作,除了進行常規京劇戲劇體裁的創作以外,京劇音樂作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藝術標識,同樣可以運用于現代音樂創作中。關于現代音樂中應用京劇音樂元素的例子,我們想到陳其鋼的交響組曲《蝶戀花》,在這一交響組曲中,陳其鋼運用了富有“地標性”的中國京劇唱腔元素,結合西方現代技法進行創作。
在現代音樂分析與創作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于具有“地域性”的民間音樂形式、體裁以及音樂材料的挖掘與整理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京劇音樂的創作與分析,不論對于作曲家還是音樂理論家,進行當代音樂分析和音樂創作,都是必須要熟知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
本屆音樂分析論壇的開閉幕式音樂會,由經過遴選的中外作曲家的經典曲目構成,開幕式音樂會由德國新室內樂團與北京現代室內樂團共同擔任,出演了皮埃爾·布列茲的《偏移Ⅰ》(為六件樂器而作)、熱拉爾·格里塞的《塔里亞》(為長笛、單簧管、鋼琴和大提琴而作)以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賈國平教授的《竹影蕭疏》(為長笛、單簧管、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而作)等作品。閉幕式音樂會由北京現代室內樂團擔任,出演的作品均為中國作曲家的室內樂新作,如唐建平教授的《彈歌·爾雅·相和》(為板胡、琵琶、打擊樂而作)、賈國平教授的《清風靜響》(為板胡、笙、琵琶和箏而作)、向民教授的《絲韻》(為竹笛、琵琶、箏和板胡而作)等室內樂作品。
從開閉幕式音樂會的音樂作品中,我們了解到了現代音樂創作中作曲家的某些創作追求,同時也看到了不同作曲家不同作品之間在追求個性的同時所呈現出來的音響形態的共性樣態,即追求樂器組合的新的可能、挖掘常規樂器新的音色與發聲方法以及追求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次意蘊等。
2016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分析論壇在短短的一周時間里,凝結了中外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追求,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與留下的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思考與研究。
了解音樂分析學術前沿的相關動態,掌握當今音樂分析的各種科學理論與方法,運用辯證思維去處理音樂分析的相關問題,以及對于跨學科進行音樂分析的擴展外延,總結音樂創作的規律并指導音樂創作實踐,無論是對于音樂學習者,還是音樂理論家、音樂創作者都是使命所在。
(責任編輯:鄭鐵民)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5.008
2016-07-20
張岳,男,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
J614
A
1002-2236(2016)05-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