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210006)韓艷
近年來隨著產婦營養(yǎng)過剩造成胎兒過大及產婦病理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會陰側切率明顯上升[1]。產婦分娩后由于會陰切口容易受到糞便及惡露污染極容易發(fā)生切口感染而導致切口愈合不良。以往相關文獻報道[2],會陰切口不良發(fā)生率為1.2%。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減輕產婦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的關鍵。我們總結了40例會陰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護理資料,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共實施會陰切開術的順產產婦4250例,按照切口愈合不良診斷標準[3]有33例產婦術后發(fā)生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為0.78%,其中切口感染22例(66.67%),切口裂開11例(33.33%)。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5.5±10.5)歲。新生兒體重1.8kg~4.4kg,平均(3.27±0.5)kg。33例產婦中初產婦28例(84.85%),經(jīng)產婦5例(15.15%),頭位順產29例(97.88%),產鉗助產1例(3.03%),臀位產1例(3.03%),胎頭吸引產2例(6.06%)。33例產婦中伴有陰道炎癥14例(42.42%),胎膜早破3例(9.09%)、輕中度貧血2例(6.06%)、產后出血1例(3.03%)、妊高癥1例(3.03%)。
1.2 處理措施 22例切口感染產婦給予切口徹底清創(chuàng),采用5%聚維酮碘溶液敷料換藥,2次/d,注意觀察滲液,并引流通暢,靜滴抗生素消炎觀察3天左右,待炎癥減輕送回產房進行進一步清創(chuàng)。11例切口裂開產婦立即送回產房進行處理,采用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擴張切口,徹底清除切口周圍組織,暴露新鮮創(chuàng)面,行全層間斷一次性縫合方法,術后24h予紅外線照射會陰,2次/d。
33例會陰切口愈合不良的產婦經(jīng)積極清創(chuàng)處理和二次縫合后均安全度過炎癥期,于術后5~7d拆線,根據(jù)切口愈合不良標準均獲得甲級愈合[3],產后30d隨訪無1例出現(xiàn)局部疼痛、硬結和線頭反應。
3.1 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劉春潔等報道總結,出現(xiàn)會陰切口愈合不良主要影響因素有感染、縫合技術、產前外陰水腫、過早拆線、忽視預防以及基礎疾病有關。本研究中14例產婦伴有陰道炎癥,占總數(shù)的42.42%,其余依次為胎膜早破、輕中度貧血、產后出血、妊高癥。其中陰道炎癥約占一半比例,說明感染為切口愈合不良最主要因素。我們分析主要原因為產婦原有的陰道炎癥在產后細菌較為容易進入切口繁殖,加之產婦分娩后抵抗力低下,從而很容易引發(fā)切口化膿感染。其次產婦貧血、妊高癥和低蛋白血癥均可導致產婦血運障礙,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甚至淤血壞死,影響切口愈合。
3.2 護理對策
3.2.1 加強圍產期健康宣教 產前為產婦講解分娩知識,指導產婦學會運用腹壓和助產師配合,以避免會陰撕裂,指導產婦如何觀察切口和自我護理的方法。以傳播、教育、干預為手段,幫助每一位產婦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如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影音資料、設置健康教育欄、舉辦健康講座等系列活動來開展健康教育。
3.2.2 重視產后會陰護理 產后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給予每日2次的消毒護理,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同時加強護理人員手衛(wèi)生控制,在護理操作前后嚴格執(zhí)行七步洗手法實施手部消毒來達到切斷細菌傳播目的。
3.2.3 飲食護理 對于圍產期的產婦飲食護理不容忽視,尤其是伴有貧血、產后出血、妊高癥的產婦。加強營養(yǎng)支持,提高機體抵抗力是促進產婦盡快恢復最有效的方法。產婦分娩后身體及心理處于應激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身體代謝率升高,較容易產生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從而造成切口感染幾率升高。因此產婦分娩回到病房后鼓勵產婦盡早進食,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
3.2.4 出院指導 叮囑產婦出院后保持心情舒暢,加強營養(yǎng)支持和注意休息,說明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和充足的睡眠對切口盡快愈合有好處,指導產婦學會自我護理的方法,注意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干燥,如向后擦拭大便,臥床休息采取健側臥位,勤更換會陰墊,強調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干燥的重要性,有條件的可借助于紅外線燈照射傷口,并在惡露清除的情況下于每晚睡前采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1次,同時告知溶液的配置方法、溫度等,并按時進行電話隨訪,給予產婦專業(yè)的解答,消除產婦顧慮,以盡快獲得恢復。
會陰側切術是在分娩第二產程中,是為避免產婦會陰和盆底發(fā)生嚴重裂傷,減輕盆底組織對胎頭的壓迫,并縮短第二產程,加速分娩常采用的手術。產房護理人員除了要掌握分娩理論知識及護理技巧外,還要全面完善術前準備,做好健康教育,密切觀察產婦基礎情況,重點做到預防護理,避免切口愈合不良的發(fā)生,促進產婦盡快恢復,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