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揆一
英國生物學家巴封教授經過多年研究認定,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發育成熟期的5~7倍。狗的成熟期是2年,理論壽命是10~15年;人的成熟期,按長出最后一顆牙來計算是20~25歲,理論壽命應是100~150歲。
中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百歲老人有3 384人,2000年第五次普查時有11 100人,2006年已有17 800位百歲老人。貴州苗族老人龔來發,1996年去世時147歲;四川青城山采藥老人李青蓮,去世時154歲;最長壽的老人是云南老中醫李慶遠,去世時256歲,上了吉尼斯世界記錄。
作者按
2009年,中國60歲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12.5%)。已超過老齡化社會(10%)的國際標準。老年問題備受關注。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 “八十不算老,九十年尚少;人生活百歲,風光無限好”。我們能活一百歲嗎?能!一定能!
生活好是長壽的基礎
先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4 000年前的夏朝為18歲,1 800年前的東漢為22歲,1949年為35歲, 1985年為68.9歲, 1997年為70歲,2005年為72.9歲。
再看看世界情況:歐洲人16世紀平均壽命21歲,17世紀26歲,18世紀為34歲,20世紀為50歲。100年前的瑞典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如今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人從出生到上學、工作、醫療、退休、養老,都有優厚的社會福利,人均年GDP為28 840美元,人均壽命高達84歲,居世界長壽國家的前列。非洲塞拉利昂打了十多年內戰,人均年GDP僅為150美元,饑寒交迫中的人均壽命只有36歲。
一系列的數據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人的壽命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歷史上,皇帝享受著最好的生活與醫療卻不得“萬歲”甚至短命,也給人敲響了警鐘。生活好只是長壽物質基礎,還要遵循科學養生,才能達到長壽。
對抗衰老的長壽因素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衰老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物過程,還涉及個人生活方式和許多社會因素。
醫療保健因素 正常壽命的衰亡有兩種,即生理性的衰亡(老死)與病理性的衰亡(病死)。目前老人病死者占90%,真正無疾而終者不足10%。因此,人們要注意保健,加強預防,自己少生病、少受罪、少花錢,子女少受累,也可節約國家醫療資源。
心理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身體寓于健康的精神。”我國海南、廣西等地百歲老人的共同經驗之一是心胸開闊,性情溫和,愛說愛笑。要長壽,養心為第一;心態要平和,樂觀且積極。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世間最難事,莫過管自己。憂則天地窄,怨則人消極;哀則自摧殘,怒則臨大敵。淡泊名與利,無私天地寬;瀟灑走一生,夕陽也亮麗。
飲食因素 長壽地區飲食多以粗雜糧為主,多食蔬菜、水果及奶制品。老人日熱量攝入值小于2 000大卡,從不暴飲暴食,不偏食。愁則損心神,氣則傷肝脾;營養又運動,健康心歡喜。
環境因素 全球調查顯示,長壽老人多集中在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綠地多,污染少的地區。海南三亞南山村長壽老人多,因其依山傍海,綠地森林多,無污染,氣候溫和空氣清新(年平均氣溫25℃);負氧離子含量5 000個/立方米,為北京的9倍,是天然大氧吧。
勞動和運動因素 調查表明,長壽老人中以體力勞動者居多。這說明適當的體力勞動、體育鍛煉是長壽的重要因素。運動是最好的鍛煉,步行是最好的運動。
社會因素 瑞典對1 000名老年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觀察,發現多數長壽者夫妻和睦、全家歡樂、室內外運動多、社交活動多。這些社會因素有益健康長壽。
最后,請追求健康長壽的朋友們記住這個“長壽公式”:長壽=(情緒穩定+適量運動+適度飲食)/(懶惰+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