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凱
【摘 要】分析網絡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提出網絡傳媒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要做到思想政治課程生活化,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培養有新媒體素質的教育隊伍;建立校園信息傳媒組織,解決虛擬與現實的矛盾;組織多元文化活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網絡背景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043-02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網絡媒體已受到越來越多在校大學生的青睞。社交網絡以用戶為中心、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融合、虛擬與真實融合的特性,不斷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人格素養、人際交往等行為。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認清現實,找準目標。本文分析網絡傳媒背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一、網絡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信仰受多元因素影響。網絡傳媒背景下的大學生信仰更受多元因素影響。首先,從宗教信仰來看,網絡傳媒形成了更為廣泛的信仰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學生都受家庭和網絡環境的影響有一定的宗教信仰。有關數據調查表明:66.9%的學生家長有宗教信仰,52.4%的學生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響在幼年和小學接觸、了解宗教,有50.3%的學生受到過其家庭成員的傳教,33.1%最終受家庭影響信仰宗教,成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動延續者。其次,從政治信仰的情況來看,網絡思潮的多元化引發了大學生多元化的信仰沖突,大學生面對現實的選擇,面對社會中各種利益的誘惑,選擇往往是現實的。大學生在這樣的信仰沖突下部分學生不主動申請入黨,并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娛樂明星、金錢生活的過度崇拜,忽視了個人信仰的良性建設。
(二)多元文化相互沖突。網絡環境表現出多元文化的相互沖突,在網絡環境下,外來西方文化、拜金思潮、享樂主義、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內容都共同存在,而且大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相關的文化信息,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大學生思想內多元文化的相互沖突。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狀態,不同民族、社區和集團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為優越,視其他文化為危險物。當它們在傳播、接觸的時候,便產生了競爭。另一方面,網絡相對開放的媒體環境導致多元文化的沖突狀況更為明顯,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范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也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我國,不少人會認為這種方式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融合,但也有人認為,跨文化亦有可能鞏固人對本身及外來文化的偏見。
(三)虛擬和現實產生矛盾。網絡環境其實是虛擬的空間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沉迷網絡就會形成虛擬的迷戀性感覺,在虛擬的環境之中享受個人的模擬成功感受,感受個人正義凜然的大俠心情。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自己不愿意面對學習競爭、社會競爭,也無法更好地體驗社會競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有些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金錢、消費欲望的不滿意導致更進一步地沉迷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加上新媒體環境下,以網絡為基礎的網站、博客、BBS、QQ等信息傳播途徑本身具有開放性,這造成信息來源無法考證。信息的不良傳播對大學生的影響本就不利,再加上大學生心理不夠成熟,理想信念意識不強,導致他們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學習毫無興趣,把大好時光浪費在打扮攀比、拉幫結派、早戀追星等上面而荒廢了學業。
(四)人際關系變得淡漠。網絡傳媒的環境下,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縮短了,但生活中與人相處少了,人與人更多的是在線上進行網絡交流,鍵盤代替了動筆,網絡代替了人際交往。在網絡傳媒的影響下,大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際關系變得更為淡漠。
二、網絡傳媒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一)思想政治課程生活化,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為了在網絡傳媒的背景下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信仰觀念,教師必須在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方面更為生活化,解決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的環境之中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首先,要在教育內容上進行轉變,力圖生活化轉型。應注重運用一些故事性強的歷史事件、反映人物品格風范的事例、現實生活中與理論聯系緊密的重大事件、民間的一些諺語和學生中的流行語等,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學生自覺把馬克主義理論知識和社會要求行為規范逐步內化。例如:將班級內的孝順父母的案例提到課堂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風尚。其次,要結合網絡討論的模式來樹立人生正確的信仰觀念。例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了網絡上某個同學的人生觀念“社會與人生這兩個問題太深奧,請恕在下愚鈍,沒有能力深思,我只知道安于現狀,樂于平庸,我滿足。”請同學們說出自己對這個理想的看法,然后指導學生明確:有吃、有住、有穿、沒有煩惱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人區別于動物在哪里?還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總之,將思想政治課程生活化,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能夠以課堂教學基地為主戰場,合理地對抗網絡媒體環境的影響,這樣也避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情況。
(二)培養有新媒體素質的教育隊伍。多元文化的影響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思想轉化。首先,要培養有新媒體素質的教育隊伍。當前的高校教師都有使用網絡媒體的能力,但是缺少良好的媒體素質。高校要針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培訓,并開展豐富多彩、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各項活動,邀請相應的媒體機構與高校思政工作者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例如,對網站、微博、QQ、微信等媒體這幾種與大學生密切聯系的媒介進行研究,讓高校教師找出利用網絡媒體了解大學生思想和大學生心理的路徑。其次,要大力利用新媒體素質來構建校園文化,讓大學生在文化的影響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校園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完善校園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學生活動中心加強校園報紙、雜志的建設,廣播和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建設;加強研討會、講座、報表管理,構建文明誠信、崇尚科學、團結、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重視網絡媒體的使用,加強網絡輿論建設。
(三)建立校園信息傳媒組織,解決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建立校園信息傳媒組織,解決虛擬與現實的矛盾是切實有效的。首先,要構建校園網。校園網的建設必須投入必要的硬件設施,包括網絡媒體教室,配備足夠的計算機設備,要求校園內網絡、ifAI設備的全覆蓋;構建校園網站,整合所有的計算機技術力量的人才,將網站辦得有聲有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對網絡的監管和網絡信息的良性傳播,避免學生沉迷一些不良網站,沉迷于網絡大型游戲,形成虛擬和現實矛盾下的心理問題。其次,高校應加強宣傳,正確使用社交網絡,定期開展班級心理輔導。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社會網絡成癮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性格太寂寞,也不愿意與外界接觸,也不愿意與學生溝通,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他們可以展示自己,對此應通過宣傳和心理上的社會網絡的正確使用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另外,在校園網站的管理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除了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外,更有賴于對自身發展經驗和傳統的揚棄。與此同時,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并存、同期發展,但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和可值得借鑒的內容,校園網站在這方面應注意適當揚棄。
(四)組織多元文化活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多元文化活動是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也是避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過于孤僻的重要途徑。首先,大學社團活動要吸收更多的大學生。社團也要發揮網絡環境的作用,讓社團的組織者能夠在網絡環境交際的情況下,讓更多的同學投身到社團活動之中,例如在網絡上宣傳社團活動,組織旅游、寫生、兼職等活動。又如,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活動的有趣化設計,老師的熱情和小游戲的進行立刻調動了大家的參與積極,整個團體輔導各個環節環環相扣,運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同學體驗和實踐人際交往的技能。活動中發現,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到接納和傾聽,卻很少有人主動去認識、了解其他人。其次,網絡環境下也可以開展一些交際活動,而不是單純的網絡交往和網絡游戲交往。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網組織一些網絡競賽小活動,讓學生能夠在競賽活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努力學習。總之,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和祖國的未來,高校要盡力組織多元的文化活動,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體現在學生成長成才各方面。
網絡傳媒背景下的大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誤導,所以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做到思想政治課程生活化,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培養有新媒體素質的教育隊伍;建立校園信息傳媒組織,解決虛擬與現實的矛盾;組織多元文化活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通過新途徑促進網絡傳媒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質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釗,楊磊.新媒體發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聞前哨,2012(2)
[2]張紹榮.略論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4)
【作者簡介】向 凱(1975— ),男,廣西南寧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