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開發背景、開發思路、開發研究方法、開發內容等方面對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視閾下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進行探索。
【關鍵詞】職業實用性體育 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 高職院校校本課程 開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072-02
《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2529所,本科院校1202所,高職(專科)院校1327所,高職(專科)院校數量占全國普通高校的52.5%。至此,高職(專科)院校數量已連續11年超過本科院校。然而,在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體育課長期存在嚴重問題,難以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和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為了有效地在體育課程中“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應立足高職院校的特色,通過調研分析實踐,開發基于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
一、開發背景
職業實用性體育是“通過發揮體育的功能,達到既使學生的一般身體素質得到發展,又使學生具備適應所學專業及未來可能從事職業所需的特殊身體素質的教育活動”。國外普遍重視職業性體育研究,注重體現其職業實用性價值,而且鍛煉的體育項目符合職業性質。但也不難發現,鮮有系統的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總體設置研究及實證探索。而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職業實用性體育逐漸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在內涵、地位、作用、必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研究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果。但令人遺憾的是,職業實用性體育在我國只有一個大致清晰的框架,尚未構建科學、完整的體系,更有極少數聲音極力否定職業實用性體育,強烈批評其“實用性和功利性”,認為高職職業實用性體育改革“偏離了教育的目的,勢必將高職體育引向強身健體、為勞動服務的道路,貶低了體育的功能和作用”。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十八條和第二十條規定,“各校應根據本綱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和試驗”,“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以此為指導,本文試專門研究鐵道專業這一優勢和特色專業,把握其職業特殊性和特殊身體、心理素質要求,通過反思現行的體育課程,開發符合職業實用性體育要求的課程,以促使體育課程體現以生為本和為生服務的理念。
二、開發思路
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視閾下的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屬于對高職院校職業性體育課程資源與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選擇與開發路徑進行實證的研究。所以應按照以下邏輯主線開展研究:高職院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該職業群工作特點、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調查分析→基于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基于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基于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標準、評價體系等。
具體的思路為:首先,運用社會調查法對高職院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該職業群工作特點、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調查分析,以數據為基礎、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第一手材料。其次,運用價值哲學理論、泰勒理論,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實施具體路徑是:設置鐵道專業體育課程內容及相應的課程目標(鐵道專業職業體能、鐵道專業安全健康知識和技能、鐵道專業終身體育鍛煉知識及技能);分析影響高職鐵道專業崗位群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探討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在影響實施職業性體育課程中的地位,并對假設進行檢驗;同時有效優化“1+N”的高職職業性體育課程改革路徑,“1”代表學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學生、“N”代表學校其他相關專業群學生,探究調控好鐵道專業與非鐵道專業職業性體育課程關系。再次,對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體育校本課程學生進行試驗對比(從各體育專項單元教學實施過程、考核評價方式實施)。最后,制定符合職業學生特點及職業實用性的課程目標、評價標準等體育校本課程體系。
三、開發研究方法
文獻法:利用期刊、網絡資料和前沿理論成果分析高等職業院校中體育課程體系、教學大綱的優缺點,并搜集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調查法:調查高職院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工作特點、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并做統計分析,從而掌握目前職業體育課程開發現狀,為課題研究打下客觀的事實基礎。在校教務處、其他兄弟院校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將經專家論證的課程體系、校本教材、體育素養培養、體育教學實踐方案付諸實施,在實際中實施、驗證、修正并得出研究結果。
訪談法:訪談廣西區內高校體育專業,咨詢他們對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意見,作為本研究的實施依據。
案例分析法:以廣西唯一一所軌道交通類專業高職學院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個案為論據支持所研究的內容。
實驗法: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為個案,對實施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學生進行試驗對比,通過實施鐵道專業體育專項單元教學及實行專門考核評價,遵循“理論—實踐—理論”的路徑積極開發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
數理統計法:對數據進行回收并運用SPSS.19.00進行分析。
四、開發內容
(一)調研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工作特點、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調查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工作特點、員工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其目的是明確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掌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工作特點、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所必具備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情況。具體指標路線是調查鐵道專業人才需求概況、鐵道行業對職業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體現在職業身體素質素養需求、運動技能素養需求等。
(二)設計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方案。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辦學60年,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的軌道交通類專業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典型個案,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具體實施指標為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體育課程開展現狀分析、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的可行性分析、開發原則;依據現代課程之父泰勒的課程理論,開發課程應遵循“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經驗”四個步驟,所以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開發,在設計方案時應以此為指導。
(三)構建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體育教學改革應主動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體育教學與高職學生專業及將來從事的職業特點相結合,開展體育與職業實用性的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調控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未來專業特點、職業崗位所需要的體能、職業素質和技能。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特點主要包括:客運值班員、行車值班員、售檢票人員、安全運行監督員、乘務人員、通號、車輛、AFC等系統維修、維護人員、行車調度、值班站長、車站站長、車輛調度、咨詢服務、安檢、售檢票人員、車站管理等,這些崗位要求從業人員身體素質優良,站姿美,坐姿端,行姿正,精神優,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都應根據學生的職業素質特點開設相應的課程內容。
(四)優化“1+N”的高職職業性體育課程改革。鐵道專業畢竟不是高職院校的唯一專業,以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學生未來專業特點、職業崗位所需要的體能、職業素質和技能為導向,還應注重調控好鐵道專業與非鐵道專業職業性體育課程關系。為突出重點全盤考慮,必須實施“1+N”的高職職業性體育課程改革:“1”代表學校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學生,應緊密聯系學生未來專業特點、職業崗位所需要的體能、職業素質和技能實施職業崗位綜合素養課程;“N”代表學校其他相關專業群學生,如移動通信技術、數控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會電與物流、建筑工程技術等,借鑒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體育課程改革思路,在其他各專業依據自身特點實施職業體能與運動保健課程、崗位工作身體技能課程。
(五)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二十一條規定,“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之“學生學習評價”,須包括該類專業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前者應徹底拋開選拔、甄別思想,只要學生認真練習鐵道專業職業體能,培養站功、行功、坐功,努力掌握與人交往合作的技巧,盡量克服身體和精神方面的困難,掌握知識,苦練體能,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給出評價。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之“教師教學評價”,不僅應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應涵蓋教師業務能力,例如體育素養、教學能力、科研水平。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實用性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之“課程建設評價”,其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建設、課程管理、師資配備與培訓、體育經費、場館設施以及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等。具體來說,從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體育課程內容的組合設計、優化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體育課程內容的基本框架和結構、實施與鐵道專業職業相關體育必修課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對實施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學生進行試驗對比實施。采用的是“多元綜合評價”方式,既重視學生學習效果,又重視城軌、鐵路企業的研究行家和優秀員工的評價意見。無論其中哪一方面,都應該牢牢建立在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基礎上,是充分體現鐵道專業又彰顯體育特質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宋建德.對高職體育“職業實用性”改革的重新審視[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9)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基于鐵道專業職業崗位群”(2015C420)
【作者簡介】曾文軍(1969— ),男,湖南湘潭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