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分析獨立學院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專業建設問題,提出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需與母體學校錯位發展,專業建設應該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協同創新教育模式提升青年學生的就業能力,嚴格貫徹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與職業標準的無縫鏈接等,從而提升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轉型發展 獨立學院 專業建設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110-03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要求在“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獨立學院如何轉型,很多學者對此已經進行了研究,得到了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對于獨立學院的轉型發展,最核心的是專業建設,專業建設要達到轉型的目標,需要對專業建設進行合理設置、調整與改造。專業建設的合理設置、調整與改造有助于學院加快轉型步伐,促進學院可持續發展,完成與國家經濟戰略的轉型升級協調發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從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必然性、轉型發展對專業建設的要求入手,分析目前獨立學院專業建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必然性
(一)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瓶頸成為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還未完全復蘇,產業格局由于環境惡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以“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為主題的新型實體經濟開始對各國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競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國現在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曾為“制造大國”,然而面臨著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制造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不夠強,低端制造業市場正加快向泰國、越南、印尼等生產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因此,加強本科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技術型人才培養,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化,正是我國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客觀環境以及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對本科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青年學生就業困難成為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市場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和格局趨向生態化,對本科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技術型人才尤為強烈,缺口很大,特別是“高級技工荒”難題凸顯;與此同時,在高等院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卻呈現同質化發展,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不強,造成就業困難。因而,“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是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戰略要求。《決定》第六條“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指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對于國家戰略發展而言,獨立學院的轉型發展已經具備了歷史必然性。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而辦學條件不足,體制機制僵化,結構組織松散,質量有待提高等現象仍需要解決。這樣才促使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決定》中的“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可以清楚地看到:轉型后的獨立學院是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的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這正好從層次上完善了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即“有了本科層次的應用技術人才,就連接了已有的中職、專科層次的高職和側重應用性的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構建起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職業教育的‘斷頭路格局得以打破”,使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缺口——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得以彌補。因此,轉型發展是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在內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獨立學院轉型發展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臨的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倒逼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發展戰略中在高等教育中進行綜合改革、建設完善現代教育體系的重大舉措。
二、轉型發展對專業建設的要求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提出:“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專業建設則要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努力提升青年學生的創業和就業能力。
(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高等教育既要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也要關注人的全面成長的發展需要,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成長。只關注其中某一方面或者過于偏重于其中一方,都將容易使得某一方成為另一方發展的障礙或者阻力。由此,要充分利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當代大學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是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這正是體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堅強兩翼。
(二)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建設的機制,以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助于專業設置后的建設中得到市場助力,以使得專業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得到社會的認可。
(三)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專業建設中的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專業建設的一個具體的實施過程,也是對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相連接的過程。那么,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講授的時候,則需要考慮所要培養的人才將能勝任什么職業,并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這樣的課程內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四)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目前,對于職業教育,在中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中,經常會出現“校中廠,廠中校”的現象,教學就在生產線上,生產線上就是教學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與工廠生產過程對接的典型做法,這是一種加強實踐教學的最有效的辦法。
(五)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學生在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過程中,既要按照規定的學歷教育開展學習,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職業標準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實操等,并參加國家或區域實施的職業資格考試,以使得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已經具備了從事專門職業的職業素養,取得從事專門職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提高了青年學生的就業能力。
(六)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職業標準也逐步完善和發展,更為進步,在德智體美勞等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人才素質的提升,以實現在進行職業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僅僅靠在高校中的學習經歷,是難以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需求,必然要求從事專門職業的人員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檢查不斷學習,不斷解決在職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
三、轉型發展面臨的專業建設問題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既是高等教育的一種應急之舉,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種改革探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獨立學院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這點是誰都否認不了的。然而,獨立學院也遇到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尤其表現在專業建設方面。
(一)專業設置與母體學校的專業同質化嚴重。重慶市教委發展規劃處曾做過一個調查,“全國300所獨立學院中,有75%的開設了英語專業,有71%的開設了計算機專業,62%的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了藝術設計、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熱門專業的達到了40%以上,專業布點過于集中,而且有些專業的承載量過大,有些獨立學院2/3的學生集中在某一兩個專業”。在重慶市,“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的雷同率達60%。中部某省20所獨立學院設立的416個本科專業,與母體高校雷同的有403個,比例高達96.87%。其中13所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完全相同”。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趨同性現象非常普遍,這將導致獨立學院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還是在師資力量上對母體學校的依賴過大。在獨立學院創辦初期,獨立學院辦母體學校已有的專業是為了保證辦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既是節約成本之舉,也是應急初創艱難之舉。如果在后來不盡快轉變以形成辦學特色,并不利于獨立學院的長期發展。長期這樣下去,獨立學院將與母體高校進行同專業建設競爭,基礎薄弱的獨立學院如果不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顯然其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二)以成本為主要參考因素造成專業上的重文輕理嚴重。因為辦學成本的問題,獨立學院在創辦之初,多數會設置一些辦學成本低且熱門的專業,這會導致專業設置中存在嚴重的“重文輕理”的現象。如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設置的39個專業及方向中人文社科類專業及方向達29個,占到 74.4%,更為嚴重的是理工科類專業只有10個,且人數不到全體學院學生的1/6。再從表1可以看出,在2014年廣西的各所獨立學院規模最大專業中,除了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的中西醫結合專業以及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的土木工程專業為非文科專業外,其余的均為文科專業。這是現在獨立學院一個共性問題,設置專業沒有真正做到立足學院實際,面向市場需要,而是以成本為主要參考因素。這樣的結果將會對獨立學院自身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對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造成反向力。

(三)人才培養與母體學校的趨同化嚴重。人才培養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實施。然而,獨立學院自有教師偏少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后,人才培養能否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就變得越來越困難。原因有二:一是真正自有教師(指簽訂勞動合同并辦理社保的非返聘教師和外聘教師)比例普遍不高,尤其是具有博士學位及副高以上職稱的自有教師少,難以形成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的骨干力量;二是大量聘用外部教師,雖然可以實現短期經濟效益目標,但不利于自有教師隊伍的成長,無法確保實現社會效益,更不利于學校文化的積淀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目前,獨立學院一般采用大量外聘教師和在職研究生開展課程教學,既達到減少辦學成本又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目的,雖然獨立學院出臺了對外聘教師的管理辦法,但外聘教師不隸屬獨立學院人事管理,“形成‘只管下課拿錢,不管上課質量、‘上課聞其聲,下課不見人的現象”。這使得這些外聘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只會考慮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講授,不會考慮學院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就會造成母體學校與獨立學院之間存在著似乎相同的師資、一樣的教材、同一教學模式,使得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的人才培養趨同化,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由于生源的原因將低于母體學校,無法提升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
四、轉型發展中的專業建設對策
(一)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需與母體學校錯位發展。獨立學院從創辦起具有的一大特色就是依托母體學校舉辦,憑借著母體學校豐富的辦學經驗、齊全的辦學設施,獨立學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雖然獨立學院依托的是母體學校,但畢竟與母體學校在各方面有著千差萬別,所以照搬母體學校的專業設置,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因此,獨立學院必須堅持錯位發展。母體學校發展比較成熟,在長期的專業建設中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專業,作為“近水樓臺”者,獨立學院應該充分抓住機會,參考母體學校的發展模式,進行切實可行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制定符合學院情況的總體發展規劃。但是在專業設置開發的方向上,必須顯示出“獨立性”,體現自身的培養目標,方能顯示出和容易提升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
(二)專業建設應該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轉型后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應有所不同,其基本依據是社會職業分工,應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相適應,對口一定的行業和職業領域,覆蓋相應的崗位群。其專業應設置在企業的“興奮點”和職業崗位的“緊缺口”上,以適應社會對各類適用人才的需求。所以,專業設置必須遵循四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滿足社會要求,按需辦專業;二是行業定位原則,即適應職業崗位或崗位群;三是復合原則,也就是傳統專業的調整組合與更新、改造;四是前瞻性原則,也就是要預測潛在需求,開發新的專業。
(三)協同創新教育模式提升青年學生的就業能力。學院應該把握當前社會發展中各方協同創新發展的理念,建立課堂、課外、校外三個層次的協同創新育人平臺。(1)課堂教學協同育人。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聘請行業(企業)技術人員、骨干管理人員到學校進行專業課程的講授,尤其是專業實驗實訓課程。(2)課外活動協同育人。以合辦工作室、聯合項目等方式組織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即讓學生可以利用這些途徑實現將課堂教學知識與課外操作能力的銜接。(3)校外創新創業協同育人。通過校企協同創新教育,深化協同創新內涵,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便利,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
(四)嚴格貫徹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與職業標準的無縫鏈接。獨立學院轉型發展,即向應用型、職業型和技能型發展。此時的獨立學院的教育活動,既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又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強化專業與鏈接產業的服務能力。既要注重學生人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身體素質的提升,也要注重專業發展中的基礎能力的鞏固,更要達到職業標準的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不過,我們要非常注意避免一個傾向,即忽視了理論的作用或者取消專業理論的學習。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因此,應避免在強調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與產業需求實現零距離的同時忽視對專業基礎理論、核心理論的掌握與應用。不能顧此失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看似矛盾著的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實際并不矛盾,而是在獨立學院轉型發展后成為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范疇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12-31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J].國務院公報,2014(19)
[3]莊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為何轉、轉什么、怎么轉[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
[4]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該轉型了[N].人民日報,2014-05-08
[5]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N].中國教育報,2015-02-12
[6]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J].教育部公報,2005(4)
[7]李劍平.獨立學院大旗到底還能打多久——292所獨立學院“驗收大考”延期系列報道之四[N].中國青年報,2014-04-29
[8]劉博智.獨立學院轉型卡在哪?[N].中國教育報,2014-10-31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基金項目】2015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題“廣西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策略與路徑研究——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為例”(2015JGZ176)
【作者簡介】潘濟華(1980— ),男,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講師,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教務與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