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100069)
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54)付小玻
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100069)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96)郝佳佳
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54)王秋蓮
近年來,隨著“生物 - 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改的不斷深入,全科醫學逐步得到發展,全科醫學的深入發展需要有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首都醫科大學最早開始開展全科教學,目前已經形成了“三級教學體系”,實現全科醫學“三個基地”“三支隊伍”的全科醫學學科建設發展平臺,首都醫科大學陶然亭社區教研室2014年正式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學系陶然亭社區實踐教學基地。
全科醫學這一新型學科于20世紀80 年代傳入中國大陸,1993年11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全科醫學學科的誕生,全科醫生作為全科醫學的載體,在社區忠實履行全科醫療職責和義務。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是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一體化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進行生命與健康的全過程、全方位負責或管理的醫生[1]。由于我國全科醫學教育比較滯后,一直重視專科醫療的發展,在醫療教學培養模式上先專科后全科,以至于全社會對全科醫療的重視程度不夠,當前隨著新醫改的逐漸深入,發展全科教學的意義更加重大,在國內,目前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各種全科醫學教育模式,最具代表的是北京、上海及杭州等地。
在北京,作為我國最早開設全科醫學教育的院校,首都醫科大學將全科醫師培訓與學位教育接軌,制定了全科醫生規范化“5+3” 和“3+2” 模式綜合實施方案。“5+3”模式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接軌,“3+2”模式與成人學歷教育專升本學歷學位接軌[2]。本文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學系陶然亭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實踐為例,談一下筆者的體會和思考。
2.1 基地帶教現狀 從2006年至今,共接收全科骨干班學員48人,全科規范化學員40人,本碩連讀、研究生社區實踐139人,社區骨干護士62人,本科社區見習學生116人。目前,中心共有全科培訓師資13位,其中全科副主任醫師3位,全科主治醫師10位。7人獲北京師范大學崗前培訓合格證書,3名為首都醫科大學全科講師,還有營養師1人。并且有強大的友誼醫院專家師資團隊。
2.2 根據教學大綱,對不同類型的社區實踐學員采取多樣化教學 學員包括四類:①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②全科醫學轉崗培訓(骨干培訓班)學員;③首都醫科大學七年制、研究生社區實踐學員;④首都醫科大學本科生社區見習學員。例如:針對本科生社區見習學員,由于時間較短,我們采用案例教學(現場約病人),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題氣氛活躍,加深學生們對社區診療的印象。針對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由于學習時間較長,我們會做出詳細的輪轉計劃,配合課堂教學、角色扮演、一對一帶教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員們全面的掌握社區的基本診療規范及技能。
2.3 發揮中醫師資、康復師及專家團隊師資的優勢 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中醫藥服務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中醫藥特色診區于2009年通過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評審成為中醫全科社區教學基地。中心康復科也越來越受到百姓的歡迎。這對全科師資的全面培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也對此非常感興趣。友誼醫院每周都有各科專家在社區出門診,利用優勢資源,為師資及學員傳授臨床經驗。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員職業價值觀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
2.4 制定出科考核和三方反饋制度 每批學員結束社區實踐學習后都要進行出科考試,包括筆試和操作,成績記錄在案。我們制定了三方反饋制度,即學員對帶教老師教學的評價反饋、帶教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患者對學生的患教反饋。
2.5 強調家庭醫生團隊合作,在帶教過程中發揮團隊作用 我們注重團隊理念的輸入,強調團隊合作精神。社區衛生服務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分工合作才能使團隊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因此,在全科教學過程中強調團隊合作是重要內容之一。
3.1 全科師資的帶教意識仍有待提高 由于全科師資教育背景的差異,教學意識的程度也參差不齊,我們的師資還需要不斷地參加各種教學培訓,在臨床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漸提高帶教意識,帶出更加優秀的全科醫師學員。
3.2 教學內容的重復及未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 在本年度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的帶教中體會到,教學要注意學員本身知識需求,由于同一批學員會在不同社區實踐教學基地輪轉,當了解需求時學員表示他們更需要細化的知識,例如糖尿病病人如何計算總熱量,為病人配餐等,學員說:“輪轉其他教學基地時,課排的不少,但是很多都聽不進去,內容太相似”,不是學員們想要的知識。
3.3 部分學員對培訓持消極態度 根據單炯等[3]的統計,培訓中約兩成的學員對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持消極態度,表示不愿向他人推薦。對居民傳統觀念、全科醫師收入待遇和日后的繼續教育等問題都導致學員對全科醫學的發展遠景持不樂觀的態度。筆者自己的體會是,目前,全科醫師的社會地位還比較低,同樣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放在社區和三級醫院的待遇及百姓的認可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社區醫生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做了太多公共衛生的工作,沒有時間提高專業技能,失去了醫生本身的意義,因此,全科規范化培訓學員看到現狀,也是另他們產生消極態度的原因之一。
在社區衛生服務的實踐中,無論是政府,還是社區居民,都認識到高素質的社區衛生服務隊伍是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培養合格的社區全科醫師越來越受到重視[4]。多年來實行的二、三級醫院對口支援、專家下社區及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給社區醫生的種種培訓,等等一系列舉措,都給社區全科醫師帶來了實惠。結合全科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和醫學生的反饋,提出以下建議:①提高帶教師資待遇、通過教學評估獎勵優秀師資等方式提高教師積極性[5]。②為了更好地配合教學,仍需要加大對全科社區實踐教研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③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科思維,全科醫學的特色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全面的社區醫療照顧,需要在教學當中體現,并且讓學生們體會連續性的醫療,形成全面的整體觀。④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社區與三級醫院的區別即三級醫院的重點是疾病,而社區醫院更多了些人文關懷。⑤建議專科醫院的醫師培訓,可以借鑒全科醫療的全面、整體觀,即培養專科醫生多一點全科思維。也希望可以實現聯合查房,讓全科師資更加了解專科思維,當然思維的形成一定的過程與積累。筆者通過自身的經歷發現,醫學的發展需要臨床醫師既要有專科思維,又要有全科思維,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⑥社區診療中,有條件的可以適當的增加些小專科,例如眼科、皮膚科等,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即能夠節約資源,又有利于全科醫師的教學培養。
總之,在全科基地教學領域,陶然亭社區實踐教研基地還要不斷的學習、探索,將教學研究深入進行下去。配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學系培養出更多合格、優秀的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