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文,李 興,鐘 元
(四川省西昌市農牧局土肥站,四川 西昌 615000)
?
西昌市化肥使用量零增長關鍵支撐技術
趙金文,李興,鐘元
(四川省西昌市農牧局土肥站,四川 西昌 615000)
過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浪費資源,也造成耕地板結和土壤酸化,帶來環境的污染。科學施肥,減少化肥用量,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本文分析了西昌市化肥利用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深化測土配方施肥、優化和轉變施肥方式、推廣使用新型肥料、集成高效施肥技術模式、加大有機肥資源利用”等為核心的關鍵支撐技術體系,對西昌市及其它地區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具有現實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西昌市;化肥零增長;關鍵技術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農作物增產貢獻較大,在農業生產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過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浪費資源,也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帶來環境的污染。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不合理投入,是促進節本增效、節能減排的現實需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國外的經驗和我國的實際看,如果科學施肥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耕地質量水平不斷提升,肥料利用率逐步提高,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是可行的。為此,農業部制訂《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措施。
據統計,2015年農用化肥使用量1.61萬t(折純,下同)。我市耕地基礎地力偏低,化肥施用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40%以上。近10年來,全市化肥用量增幅呈先增后減趨勢,隨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化肥施用量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呈現減量態勢。但在施肥和肥料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1過量施肥和區域不平衡問題突出
2014年全市農作物平均化肥使用15.69kg/667m2(按種植面積計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9kg/667m2),但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kg/667m2)。同時,據全市 1461戶農戶施肥調查數據顯示,安寧河谷平原區施用量較高,高寒山區最低。設施作物、蔬菜、果樹、花卉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現象比較普遍。
1.2施肥結構不合理
農戶施肥大數據調查顯示:化肥施用結構中N ∶P2O5∶K2O比例為1 ∶0.41 ∶0.23,氮肥和磷肥施用水平較高,鉀肥施用水平偏低;化肥與有機肥中養分總量比例為4.25∶1,有機肥使用偏少。導致施肥結構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施肥普遍存在“四重四輕”(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基肥、輕追肥)。
1.3施肥方式不合理
隨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傳統施肥方式有所轉變,復混肥料(配方肥)受到農民群眾親睞,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器械施肥、機械化施肥等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悄然興起。然而,傳統落后施肥方式仍占據較大比例,傳統人工施肥方式占主導地位,機械施肥所占比例極低,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化肥利用率總體較低。
1.4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
西昌市年產秸稈總量52萬t左右,實際利用不足30%。農民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資源意識淡薄,焚燒秸稈現象仍十分嚴重,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和污染環境等問題。
2.1耕地質量提升技術
多渠道爭取國家相關項目支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突出區域建設重點,圍繞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大規模開展田型調整,整治維修農田灌排設施,配套完善田間耕作道路,加大耕層保護和地力培肥,開展耕地污染防控和修復整治,實現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農田灌排能力、農機作業能力“三力”提升,促進耕地合理流轉,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耕地基礎生產能力提高了,化肥使用量也就能減少。
2.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可以減少施肥量,提高作物產量,保證糧食生產安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節約資源,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減少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我市已多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應及時整理總結測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果,因地、因作物制作施肥建議卡,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施肥依據,減少盲目施肥。在鞏固基礎工作、繼續做好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時,重點在設施作物、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上推廣應用,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
2.3優化施肥技術
推廣水肥一體化,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合理確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小麥、水稻葉面噴施和果樹根外施肥技術。推進機械化施肥,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逐年提高機械施肥比重,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結合高產創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以及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按照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手冊,集成推廣一批高產、高效、生態施肥技術模式。
2.4新型肥料和有機肥資源高效利用
加快新產品推廣,示范推廣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
2.4.1推進秸稈養分還田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將具有秸稈粉碎、腐熟劑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復式作業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減少秸稈還田成本,促進秸稈機械還田,使秸稈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實現秸稈養分循環利用。
2.4.2增施有機肥有機肥種類繁多,有人、畜、禽糞尿,土雜肥、廄肥、堆肥和綠肥等。有機肥含有多種營養元素,除含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外,還含有許多作物所需的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能給作物提供全面的所需營養,特別是提供微量營養元素。有機肥含有機質和腐殖質,能改良土壤結構,協調土壤的水、肥、氣、熱,增強土壤的通氣透水能力和保水、供肥、供水能力,施用可節省化肥,同時能提高作物的品質。
2.4.3因地制宜種植綠肥充分利用冬閑田、冬水田和果園、糧油作物行間,間/套種植綠肥、豆科作物,建立種養結合的新型耕作制度。積極引導農民施用根瘤菌劑,促進花生、大豆和豆科綠肥等固氮肥田,同時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種植、養殖結合大戶種植飼料豆科綠肥,既能提供優質飼料,提高畜產品品質,又能提供有機肥源,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化肥零增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途徑,減肥不減產,地力要提升。其核心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關鍵是科學施肥,推廣應用新型肥料,增加有機肥源的資源化利用,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水肥氣熱的協調供給,這需要多學科多部門的協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