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技,張民(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山西太原 030001)
?
德國外科醫生-Friedrich Trendelenburg
馬技,張民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山西太原030001)
Friedrich Trendelenburg(1844—1924),德國著名外科醫生,被譽為19、20世紀最偉大的外科醫生之一,同時也是杰出的創新者、教育者。以其名字命名的“垂頭仰臥位”聞名世界,該體位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1844年5月24日,Friedrich Trendelenburg在德國柏林出生,他的父母在其幼年成長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是Trendelenburg的良師益友,為他傳道、授業、解惑。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不僅掌握了拉丁語、數學、文學等知識,而且認識到細心觀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17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他的父親認為他暫時不適合進入大學學習,便送他去蘇格蘭,為愛丁堡的一個出版商家庭講授德語[1]。之后在格拉斯哥大學Allen Thompson教授的允許下,他進入醫學院學習解剖課程,并成為教授的學生助手,協助Thompson教授完成相關教學內容。在此期間,他還多次參加約瑟夫-李斯特的臨床講座,了解、掌握了許多外科學知識。
1863年,Trendelenburg返回德國,并進入柏林大學學習。1866年,他在完成醫學專業教育后進入部隊醫院工作。他在Gorlitz醫院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治療傷口感染及醫院壞疽[2]。在此期間,他目睹了霍亂的蔓延和許多傷員的痛苦死亡。同年9月,他返回柏林,著手撰寫博士論文,參加醫學考試。最終,考試通過,同時服完了兵役。
德法戰爭迫使Trendelenburg重新回到戰場,在那里,他應用所學知識幫助了無數的受傷士兵。最終,他在1874年被允許離開軍隊[2]。隨后,Trendelenburg獲得和Langenbeck一起工作的機會,這對他的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4年,他成為柏林弗德里希海因醫院的外科主任,提倡利用石碳酸進行皮膚消毒。
以Trendelenburg命名的“垂頭仰臥位”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婦科和腹部手術中,譬如:十二指腸的引流;妊娠時胎膜早破,以防止臍帶脫垂;全子宮切除術;腹股溝疝修補術;跟骨及脛骨結節牽引時,利用人體重力作為反牽引力等等。該體位的優勢是可以減少血腫的形成、增加腦部血流量等,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為患者及家屬帶來了生存的希望,更加堅定了他們和病魔作斗爭的信念。
1895年,Trendelenburg成為萊比錫大學醫院的首席醫師。其發表于Wed.Wochenschr的文章中寫道:本人注意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用患側單腿站立時,上半身偏向患側,骨盆向對側傾斜;而股骨頭向骨盆上方滑動時,卻表現為骨盆偏向患側。因此他指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的搖擺步態是因站立側的外展肌無力,不能使骨盆保持在水平位所致,而不是學術界中普遍認為的異常活動股骨頭在髂骨上滑動造成的[3]。此文章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搖擺步態做出了合理解釋,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時間推移,醫學人士經過不斷深入的探索、研究,對Trendelenburg征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正常情況下,用單足站立時,臀中小肌收縮,對側骨盆抬起,維持雙臀在同一水平線上,保持身體平衡;如果站立側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因臀中小肌松弛,對側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這種通過縮短杠桿臂來減少外展肌群負荷的現象稱為單足站立試驗陽性。
1898年,Trendelenburg被選為德國外科協會主席,并在1897、1906年擔任萊比錫醫學院院長一職。1906年,Trendelenburg被邀請參加美國醫學協會的第57屆年會,并進行學術演講。他在此次演講中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必要的勇氣、早期手術出現合適的時機時,才能體現手術的優勢。有缺陷的實踐操作會導致不良后果,這似乎說明了為什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手術作為最后的選擇”[4]。會議期間,他被阿伯丁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19世紀初,外科醫生嘗試用皮膚覆蓋暴露的膀胱,并對外翻的膀胱進行重建,但該操作存在缺陷—原本光滑的膀胱內壁經皮膚修復后會出現毛發,并在毛發上形成結石。Trendelenburg意識到分離骶髂關節會導致恥骨聯合相互融合。他寫道“7或8年前做的手術出現分離的骨盆骨相互融合可能性很小,在成人的手術中,毋庸置疑的是該操作更加困難、危險”[5]。Trendelenburg第一次完成該手術后,在沒有足夠的壓力時很難維持骨盆切開時的狀態及傷口的對合位置,其結局是患者出現無尿、死亡。為避免以后出現這種結果,Trendelenburg發明了一種重力吊索裝置,它可以對骶髂關節切開及延遲閉合膀胱的骨盆進行固定[1]。
Trendelenburg熱衷于外科學、解剖學、醫學史等。他是第一個做氣管內麻醉、肺栓子切除術的人,也是第一個成功切除大隱靜脈治療靜脈曲張的人。他的學生Martin Kirschner于1924年成功完成了肺動脈切開取栓術。
1924年,Trendelenburg因下頜骨癌去世,享年80歲。縱觀其一生,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不僅表現在醫學,還表現在語言、哲學、歷史等方面。他熱愛醫學,并在外科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外科醫生,其中最著名的是Willy Meyer和Martin。氣管內麻醉、肺栓子切除術、大隱靜脈切除術、垂頭仰臥位等等,這些外科治療技術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依然得到廣泛的應用,挽救了許多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他在畢生的醫學工作中,嚴謹、認真、求實、創新,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樹立了學習的好榜樣,在醫學史上深深的烙下了屬于他自己的印記,我們會永遠記住他。
參考文獻:
[1]Adam M,Bernstein BA,Harry P,et al.Beyond the Trendelenburg position:Friedrich Trendelenburg's life and surgical contributions[J].Surgery,1999,126(1): 78-80.
[2]Wolfgang F,Dick.The resuscitation greats.Friedrich Trendelenburg(1844-1924)[J].Resuscitation,2000,145(3):157.
[3]Friedrich Trendelenburg.Ueber den Gang bei angeborener Hiiftgelenks luxation[J].Med Wochenschr,1895,21(2):21-24.
[4]Trendelenburg F.A review of surgical progress[J].JAMA,1906,47(2):81-83.
[5]Trendelenburg F.The treatment of ectopia vesicae[J].Ann Surg,1906,44(2):281-282.
作者簡介:馬技(1990-),男,研究生在讀,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030001。
收稿日期:2015-09-18
文章編號:1008-5572(2016)02-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