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雪梅
(四川省郫縣農林和林業局,四川 郫縣611730)
?
郫縣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及效益分析
干雪梅
(四川省郫縣農林和林業局,四川 郫縣611730)
摘要: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空間資源,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菌類和動植物類進行合理地種植、養殖,從而形成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拓寬廣大苗木種植戶的增收之路,為農民致富開辟新的途徑。本文就適宜郫縣的林下種植模式進行淺析,并進行效益分析。
關鍵詞:林下經濟;模式;效益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張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郫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急劇增加,但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以及中央“八項規定”的影響,花卉苗木走勢嚴重下滑,全縣存量苗木近6667hm2,其中二類喬木如桂花、天竺葵、銀杏、紫薇等面積占苗木總面積40%以上,且價格繼續呈下跌之勢,每年持續下跌20%以上。針對郫縣的實際情況,本文就適宜郫縣的幾種林下經濟模式進行淺析,為我縣的苗木生產尋找出路,以期迎來新的轉機。
1林菌模式
食用菌喜蔭,而林地內通風、涼爽,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利用林地的樹干搭架、搭棚,靠林地的樹葉枝條遮蔭,既降低了生產成本,簡化了栽培程序,又能充分利用空閑林地,提高花卉產業附加值,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生產空間,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廢料又是樹木生長的有機肥料,一舉兩得。
郫縣種植食用菌的歷史由來已久,年生產規模近5000萬袋,超過2000hm2標準化栽培的二類喬木為林下食用菌的生產奠定了基礎。郫縣現有比較成熟的林下種植有平菇、木耳、香菇、大球蓋菇等,這些大宗菌類銷售收入在3000~5000元/667m2左右;2015年郫縣農業和林業局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在花園鎮麻柳村試種6667m2林下羊肚菌取得初步成功,80%的田塊正常出菇,產量在100~150kg/667m2,銷售價140元/kg,純收入可達8000~13000元/667m2以上。
2林菜模式
不同蔬菜喜蔭程度不同,農戶可根據林間光照強弱及各種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學地選擇種植種類和品種,利用林下閑置土地發展蔬菜種植。林木與蔬菜間的間種,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模式,可種植甘藍、白菜、芥菜、大蒜等,1年收入在1000~1500元/667m2。近年郫縣農業和林業局以郫縣院縣合作項目為支撐,利用多年生林下小環境及林木落葉,在花園鎮發展魔芋林下間作種植模式,魔芋具有喜陰涼、腐質等特點,適宜林下種植,且種植用工少,簡單易學,經過3年的示范推廣,已取得初步成效,種植面積6.67hm2,年增加收入1200元/667m2左右。
3林油模式
林下種植大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也是一個很好的路子。油料作物屬于淺根作物,根可固氮,不與林木爭肥爭水;油料作物覆蓋地表,可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秸稈還田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這種種植模式,可收獲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100kg/667m2,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667m2。
4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又巧妙地消滅了林間雜草和害蟲,同時依托林地散養雞鴨,其蛋和肉質比普通的雞鴨好,市場前景廣闊,林禽共生,兩相得利。在郫縣唐昌鎮平樂村、花園鎮等林地面積大的地方,可在林下重點發展生態雞、蛋雞、觀賞雞、肉鴨等,林地放養密度為50~60只/667m2家禽。林禽模式投資周期不長,回報率較高,每年可養殖3輪,每年出欄150只/667m2以上,年收入可達7500元/667m2左右。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林業發展模式,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是當前花卉苗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促進花卉苗木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郫縣現有2000萬hm2的林下空間可發展林下經濟,如果50%加以利用,綜合幾種模式的收益,平均收入按3000元/667m2計算,僅此一項可使農戶增加4500萬元左右的收益,將為郫縣的農民開辟出一個新的增收渠道,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參考文獻:
[1] 吳家學.林業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管理學家,2011(11).
[2]江昌志.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