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寶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功能進一步齊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學校是高素質人才聚集的場所。城市社區與高等院校形成資源互補,這為區域化協作創造了可能。如何更好的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服務地方,這是高等學校區域和諧發展和實踐育人的重要內容。筆者基于秦皇島市高校與社區為研究樣本,探索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長效機制的新渠道與新方法。
關鍵詞:高校;社區;文化建設;聯動
一、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機制的基本內涵
(一)文化建設聯動機制的概念。聯動機制是指服務區域內,各主體通過一定的聯系方式,進行相互協調合作響應,各環節的互動交流、聯動協作,以提升工作效能的機制。主要包括聯動推進機制、聯動運行機制、聯動評價機制和聯動保障機制等。建立這一機制,必須堅持整體性、方向性、人本性和務實性的原則。
(二)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的重要意義。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的歷史并不長,發展較早的上海也才只有十幾年時間,但總的發展勢頭良好。在聯動中,雙方本著“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社區物質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注入高校,使學習場所從封閉的學校擴展到整個社區;同時,通過對高校注入社區文化資源,使社區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學生個體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共進共贏。
二、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范圍相對較小。到目前為止,在筆者所在高校系部服務的社區當中,我們僅在條件較好的秦皇島市青馨家園、漓江花園社區設立了社會工作服務站,開展了志愿服務、文化宣傳、黨建工作等系列活動,互動比較頻繁。其他社區由于自身資源和空間限制等多種因素,一些常規化無法正常開展與進行。同時,囿于學生假期與社區活動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錯峰,導致一些服務周期長的特色重點活動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
(二)資金不足。由于自身資金的限制,導致高校與社區文化共建工作一直面臨資金不足的困難。學生和老師為社區文化建設所作的各種勞動與服務均是無償免費的,有的工作資金還需要通過募捐、社會贊助等渠道獲得,因此,資金不足導致很多工作無法開展。
三、秦皇島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聯動長效機制的構建措施
(一)聯動推進運行,深化文化建設內涵。高校與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從內容層面上而言,主要包含實踐鍛煉、文化創建、服務幫扶三大類;形式上包括社區掛職鍛煉、隊伍培訓、專業實踐、就業創業服務、勤工助學、文化共建、志愿服務、科研指導、幫扶服務、科技服務等;實踐主體包括教師、學生、社區工作者、社團等;互動時間包括長期、中期、短期等。高校與社區的文化建設合作要緊密圍繞這些內容展開,同時要基于兩者與區域實際,創新渠道與方法,推進社區與高校多渠道、多層面、多層次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建設內涵水平。如筆者所在的學院積極與秦皇島市青馨家園社區中的老干部、老紅軍等群體進行深入雙向對接,聘請社區老黨員、老紅軍擔任大學生思想成長校外輔導員,邀請他們定期到高校開展黨課講座,講黨史,引成長,以自身經歷“現身引領”,使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奮斗歷程有更深刻的認識。這種愛國、理想與奮斗的寶貴教育資源,也是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促進,是高校與社區實施“黨建聯動”,實踐育人和協同育人文化共建的新突破。
(二)聯動評價考核,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高校與社區深入全面開展文化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將建設項目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建立一套相對科學和完備的考核評價機 制。將考評結果與改進意見和建議相互反饋,對今后工作提供借鑒,形成相互促進的協作氛圍,提升項目建設管理水平。如筆者所在學院開展的團學干部社區掛職鍛煉文化建設項目,制定《掛職鍛煉社區工作手冊》、《掛職鍛煉意見反饋表》等臺賬,對掛職鍛煉工作進行監督管理,提升工作的效率效能。
(三)聯動科學研究,增強機制實施保障。隨著社區與高校各自的發展與變革,相互間交流的加強,必將產生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高校與社區文化工作者聯合起來,深入實際,總結提煉,分析研判,通過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多層次合作,為文化共建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推動文化建設工作縱深發展。
總之,通過實施文化建設聯動,使得高校與社區優質的文化資源得到進一步吸納、整合與利用,激發了文化創造活力,實現文化的共享、共建、共創、共榮,提升了高校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服務力,也豐富了城市社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方婷.我國高校學生社區管理發展進程的回顧和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02—103.
[2] 趙文博.高校學生生活社區文化建設探索[J].理論 觀察,2013(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