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博
【摘 要】社會的發展,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解決的方法,旨在推進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問題與對策
1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網絡對學生的影響勢不可擋,但學生工作者卻忽視網絡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影響
一提起網絡,學生工作者往往是深惡痛絕,視之如洪水猛獸。而網絡確實給學生工作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網絡上的大量電影電視劇、動畫、新聞資訊、游戲等新奇有趣,都對學生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相較之下,課本上的知識就顯得既枯燥又乏味了,而且學習起來勞心費力,對于心志不堅的學生,就很容易陷入網絡難以自拔,以至于荒廢學業;還有,大學生知識吸納能力強,勇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別力不強,所以容易受網上錯誤的觀點影響。因此,網絡會加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但凡事都有兩面,網絡作為一個大眾信息平臺,如果善加利用,也會對學生管理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1.2 一些學校仍在沿用“人治”管理機制,學生申訴制度形同虛設
1.2.1 不少學校的主體管理理念仍停留在20世紀的人治思想上,學生管理模式多強調約束與強制。在這種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下,學校倚重行政管理手段的運用,實行嚴格的多層級化管理,擁有各項學生事務的絕對決策權。這種學生管理思想簡單地把學生劃歸為教育關系中的客體,單純地把學生當作管理對象,或者說行使權利的對象,而不是教育關系中的權利主體,即學校的服務對象。在這種教育關系中,學生是被動的,沒有話語權和決策權,處于弱勢地位,學生與學校之間不平等。因此,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學校覺得學生對學校不滿進行的投訴或者申訴就是在挑戰自己的管理權威,因而對學生的訴求往往不予理會,或者走個形式,將事情不了了之。
1.2.2 盡管一些學校注意到了以生為本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主體管理理念已是必然的趨勢,但僅將其停留在口頭上,并未落到實處。這類學校高喊以人為本的口號,但并未相應改變學生管理機制,執行的仍然是舊日的學生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模式,仍以管控為主,并沒有質的改變。這類學校的學生申訴系統形同虛設,并不能實際起到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作用。還有些學校切實接受了人本管理思想,也開始著手進行管理模式的轉換,但由于經驗不足、缺少參考等原因,設計的申訴制度或不健全或不合理,存在諸多缺陷,無法發揮其預想中的作用,無法真正成為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途徑。比如在一起學生與教師的糾紛中,如在申訴制度中不考慮采取避諱制,規定受理者仍包括本系的教師或學生,這時教師容易礙于情面偏幫同事,使問題的處理有了傾向性,而本系學生更不敢開罪本系的教師,這樣就很難保證處理的結果公平公正。
1.2.3 在學校積久的權威下,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管理,遇到不公也常常忍氣吞聲,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主張,沒有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的意識。還有學生對法律知識缺乏概念,對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之甚少,即使自身合法權益受損,也不知情或不以為然。
2 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分析
2.1 讓網絡為學生管理工作服務
首先必須承認,網絡對大學生的學習是有益的,對于專注學業的學生,網絡提供了學術探討的平臺,可以擴大學術視野,搜集到圖書館沒有的專業資訊和信息,甚至可以與國外大學進行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網絡對學生管理工作也有其積極作用。比如加強學校內部的信息平臺建設,方便校內學生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便于學生工作者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也給了學生反映問題、宣泄情緒及交流思想的平臺,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工作者也可以主動傳遞一些有益的信息,進行滲透教育。如利用網絡擴大宣傳本校的好人好事,進而引領學校的道德風尚;通過介紹本校的課改新發現,學術新成果,優秀學生事跡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校內的學術交流;上傳有教育意義的宣傳片、記錄片,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介紹一些安全防范知識和一些生活小百科及醫學常識。這樣,學生工作者在網絡問題上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使校園網成為充溢著陽光、積極信息的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工作服務。
2.2 依法治校就要設立學生申訴制度,而學生申訴制度又可促進學校的法制化建設進程
2.2.1 申訴制度要從根本上起作用,就要確保申訴雙方地位的平等
現如今,我國已步入法治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自然應該按照法治社會的要求進行各項工作。因此法治治校勢在必行,學生與學校的平等關系是大勢所趨。學校需要徹底改變管理思路,摒棄落后的管理理念,將學校的一切管理行為皆置于法治的制約下,在教育關系中正視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更加理性,而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教育更加有效。與此同時,學生的自我、平等意識的覺醒,對參與學校事務的熱情也空前高漲,這時如果賦予學生適當的、相稱的自主權和參與管理學校的決策權,既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更好地明辨是非,增強自律性,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價值,成為具有獨立、民主思想的公民。
2.2.2 需要增進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如果沒有法律,按照人性的弱點,社會上每個成員都會想盡力為自己攫取好處而罔顧他人利益,社會必然陷入混亂。法律就是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同時也需要每個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準則,擔負著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重責。強化對學生的法律認知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而如果學生欠缺法律知識,恐怕連自我維權都不知要從何處著手。對于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可以通過學校的“言”和“行”兩方面進行。首先,開展高校的法律知識教育要在教學計劃中明確培養目標,要盡量采用案例教學,將法理融入實踐,切忌空洞的說教,因為法律條文并非抽象的存在,其意義與價值在于實際的應用。知法懂法,學生遇事才能進行理性的思考和進行準確的價值判斷。其次,在日常管理中,學校也要完善自身規章制度,將學生的一言一行都置于校規的約束和引導下,極力避免下達不走制度程序的行政命令,以此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規則的公民意識,和能自覺運用法律知識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法律資源,將學校的法律事務辦公室向學生開放,以備學生隨時咨詢。
2.2.3 學生申訴制度設計要合理
學生申訴制度是一類專為學生設立的權利救濟制度,當學生感到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學生申訴制度,行使自身的話語權。學生申訴制度作為校內下情上達的重要通路,是學生維護自身合法合理權益的重要途徑,是化解學生與學校矛盾糾紛的重要平臺,是學校權力與學生權利的平衡工具,是高校對尊重法治的具體體現。為學生保留申述的權利,可以使錯誤被糾正,可以避免校內官僚主義作風的滋長,促進學校的管理更加規范化。
為確保申訴制度的合理和申訴處理程序的公正,學生申訴在設計時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明確規定申訴范圍和申訴程序。第二,要明確申訴的處理機構人員的組成。申訴人所在院系的師生及對其做出處理決定的院系教師均不可參與此申訴的處理。為避免事前請托,申訴處理人員在選擇上要盡量不固定人員而是隨機抽取,且要有學生代表的參與,以保障學生的話語權。此外,如果所訴事件涉及到法律層面,則需要有校法務辦公室指派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人員參與,以保障此裁決的合法性。因為校規在法律之下,必須服從于法律。第三,為免拖沓,各項程序都要有明確的處理時間規定。比如,當申訴處理機構收到學生的申訴請求后,要求對其做出處理決定的院系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處理依據。第四,要對證人的信息予以嚴格保密,不予公開。
總之,高校的學生申訴制度起源于學校的法治治校思想,在實踐中對學校濫用職權現象起到制約作用,讓學生堅定了守法的信念,因此,高校的學生申訴制度執行反過來又促進了學校的法治建設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歐陽序華.淺談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J].企業家天地,2008(12):148-149.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