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明
【摘要】國家提出要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但在開放教育的辦學實踐中,其教育質量成為學習成果認證的障礙,嚴重阻礙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構建。為了揭示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誘因,文章應用自組織理論,從宏觀層面分析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四個主要因素: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意在探究其相互作用的內在邏輯關系,并提出要提高開放教育的質量,必須實現四個統一:統一稱謂、統一入學要求、統一教育手段和統一質量標準。
【關鍵詞】開放教育;教育質量;自組織理論;因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1]我國的開放教育領域主要有幾大塊: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普通高校網絡教育以及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目前,國家通過開放大學的試點建設工作,正在積極探索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建立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探索搭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立開放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以及建立開放大學的質量保障體系等等,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在實踐探索過程中,開放教育面臨著教育質量不被普遍認可的現實問題,陷入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互相認證困難的窘境,阻礙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構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誘發開放教育的質量問題?或者說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因素是什么?筆者試圖從宏觀俯瞰的視角,基于自組織理論對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探究其內在邏輯關系。
一、自組織理論的定義與基本內涵
自組織理論主要研究復雜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一般認為,系統的開放性、遠離平衡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漲落,導致有序是自組織形成的基本條件。[2]自組織理論中的耗散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自組織理論中的協同學主要研究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認為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與協同作用是使系統產生新結構的直接根源。
由于開放教育領域是一個復雜的自組織系統,因此,應用自組織理論對其發展及教育質量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將能使我們明晰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問題及其系統內影響教育質量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理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從根本上變革其影響因素,使開放教育由混沌無序的 “他組織”演變為開放教育共享有序的“自組織”,建立起開放教育主體適應環境的復雜性系統,打造新的功能與結構,創新開放教育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實現開放教育的真正寬進嚴出。
二、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因素
快速變化的經濟社會,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我國教育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和特點。一是傳統的學校教育難以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二是傳統的學校教育難以滿足人們對終身學習的需求?,F階段,我國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特點,對開放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任務。首當其沖就是要整體改變目前開放教育質量不高的狀況。值得一提的是,從學歷教育來說,我國開放教育已經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但還不是質量最好的教育,距離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大學的教育質量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那么,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因素究竟是哪些?或者說在自組織理論下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變量是什么?從宏觀層面來看,筆者認為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因素主要有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四個方面。
1教育政策
當前,國家在開放教育領域所采取的教育政策是不統一的。成人高等教育實施參加成人高考錄取入學,錄取分數線極低,采取的是“寬進寬出”的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免試入學,實施的是開放式的入學機制,實行全國統一考試,采取的是名副其實的“寬進嚴出”教育政策;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和開放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實施測試入學,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參加全國統考,采取的是部分“寬進嚴出”的教育政策。針對同一成人教育對象,國家采取“寬進寬出”和“寬進嚴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政策,導致開放教育質量標準的不一致,有寬松的,有嚴格的,這便誘發院校犧牲教育質量而激烈爭奪生源,追逐利益最大化,致使開放教育領域惡性競爭、混沌無序,教育質量每況愈下,得不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2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在國家層面尚沒有一部針對性強的終身教育法或繼續教育法之類的有利于開放教育辦學的法律法規。而與終身教育或繼續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多零散地出現在各種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條款之中,缺乏系統性、具體性和針對性,致使地方政府對開放教育缺乏剛性約束。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開放教育依法治學的缺失,使其在辦學過程中為圖一己私利,罔顧教育質量,違背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利益。更何況對于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和一些辦學機構而言,開展開放教育是他們的一項低投入高產出的“副業”。如此這般,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降低辦學成本,教學過程均可縮減,教育質量亦可忽略,一切以招生為重,規模為大,利益為上,因而,教育質量低下不言而喻。凡此種種,是直接導致開放教育質量差強人意的根本原因。
3教育體制
當今,我國的宏觀教育結構是分割的,不同的教育類別之間執行不同的質量標準,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通高等教育通過普通高考進行招生錄取,屬于擇優選拔入學,錄取的理所當然是優質的生源,執行的是高水準、高要求的教育質量標準;而成人高等教育是通過成人高考進行招生錄取,雖然名義上是“擇優錄取”,但錄取分數線之低使得錄取率非常之高,有的省市甚至錄取率高達90%以上,其生源質量可想而知,且執行的是較為寬松、要求普遍偏低的教育質量標準。因此,現行教育體制早在學生入學時,就注定了學生的“身份”級差,也給普通高校學生和成人學生的身份打下了“高質量”與“低質量”的鮮明烙印。特別是國家在網絡教育試點期間,寬進機制和市場機制下的網絡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在招生環節和學習中心管理兩個方面,使網絡教育的質量受到質疑,聲譽受到一定影響。這充分說明,開放教育質量僅僅靠高校的自律是不夠的。
4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按其知識層次區分,可分為生源資源、師資資源和品牌資源。長期以來,承擔開放教育的各院?;蚪逃龣C構自成體系,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條塊分割和低水平重復,各自為政,壁壘森嚴,競爭激烈,彼此之間缺乏溝通與共享,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首先,生源資源差強人意。如前所述,開放教育的學生分散就讀于各自報讀的高?;蚪逃龣C構,總體生源質量較差。其次,師資資源實力欠佳。報讀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學生,完全不能享有該校優質的師資資源。院校為了控制辦學成本,聘請青年教師或在讀研究生上課,鮮有優秀教師和知名教授上課。無論是報讀高校網絡教育學院的學生,還是開放大學的學生,雖然可在網上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但很少得到面對面的輔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學生,大多自學,考試通過率較低。而成人高校的師資資源相對較差且與該校的整體實力相關。除此之外,69所網絡教育試點高校的招生規模和2 000多所高校的規模相當,造成了網校的生師比過大,這絕對不利于開放教育質量的提高。再次,政府對普通高等教育和開放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前者有生均教育經費投入,而后者很少獲得政府的教育經費扶持,僅靠收取學生的學費維持日常的教學開支。故而,舉辦開放教育的院校或教育機構為了追逐利益,擴大辦學規模,唯有降低教育質量標準。他們在利益誘惑和無序競爭中,忽視教育質量,有些院校招生時甚至向學生承諾只要報名就能通過考試,致使大多就讀成人學生并不是根據教育質量選擇學校,而是根據文憑獲取的難易程度選擇學校。其引發的最終結果,就是開放教育質量和品牌得不到社會的公認,沒有成為學習者的首選,而是學習者求學最后考慮的對象,處于求學供應鏈的最末端。
三、自組織理論下開放教育質量因素分析
那么,從宏觀層面,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究竟是如何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下面用自組織理論去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
1教育政策的巨漲落促使開放教育領域重新洗牌
漲落即是系統狀態此起彼伏的波動,或者說就是一種隨機的擾動或波動。[3]當系統達到臨界點,某些小的漲落可能會被放大,形成“巨漲落”,使系統從不穩定狀態進入一個穩定狀態。[4]其實,開放教育領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影響其教育質量的各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互作用,漲落便是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不均衡的體現,由此成為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原初誘因。然而,開放教育領域這個社會系統的進化取決于哪一個漲落首先引發較大波動,并驅使系統由沒有差別的均勻狀態,變化到一種新的有差別的然而是穩定的狀態。
讓時間往前回放,2014年1月8日,新華社的一則電訊給現代遠程教育行業帶來了極大震撼。在“國務院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再取消和下放70項審批事項”的消息中提到,“取消和下放利用網絡實施遠程高等學歷教育的網校審批”。這則消息昭示大學利用網絡實施遠程高等學歷教育市場的開放,意味著開放教育的發展達到了臨界點,致使教育政策這一變量的漲落被關聯放大,于是形成巨漲落。事實上也是如此,“取消審批”無疑是一根導火索,給開放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給整個開放教育的前景帶來了很大的希望。
在“取消審批”前,舉辦開放教育的院?;蚪逃龣C構,為了維持生源,需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費用去做招生宣傳,這就會減少在資源建設上的投入,也會出現很多違規的事情。這種方式下監管成本很高,也會給學校的聲譽帶來損害,況且,將來的學歷需求會逐漸減少,因此,現有的開放教育辦學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也就是說,在“取消審批”前,開放教育處于一個沒有差別的均勻狀態和混沌無序狀態。
在“取消審批”后,意味著教育政策這一變量的巨漲落首先發生,誘發行業巨震,使開放教育競爭更為激烈,于是驅使系統的各個變量間的差異和不平衡被進一步擴大,會使更多的大學參與網絡教育,這就會給整個行業帶來競爭,促使行業進行重新洗牌,優勝劣汰。正如早期物質自組織原理的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結論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放開之后,會有更多資金的流入、更多機構的參與,更多高校的合作,形成合作共贏的辦學模式,而這將催生新的網絡教育模式。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舉辦開放教育的院校能否立足市場,關鍵看教育質量。而教育質量的好壞,需要院校加強教育資源的建設,提升學習支持服務的能力,以質量品牌、以證書的含金量來贏得學習者的青睞,才能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2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各變量競爭與協同的相互作用機制
誠如前面所述,充分開放是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前提條件,只有開放,系統才可能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更有序的狀態。自組織理論認為:任何一個開放的系統,只要其內部要素間存在差異,就會形成競爭關系,而且競爭總是與協同相伴相隨。[5]當下,“取消審批”教育政策的調整,是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既有利于優勝劣汰,又有利于競爭與協同,因而,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各個變量之間既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協同,它們將會在市場化改革中實現內在統一。
第一,開放并不是放棄監管。在我國誠信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前,他律是絕對必要的。國家需要做到“放”、“管”結合,從戰略發展的高度規范和指導開放教育,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定開放教育質量標準,探索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有監管,也要有退出的措施,要有制度,更要有標準,這樣才能形成正能量、正淘汰,從而規范辦學秩序,營造公平環境,促進開放教育的“寬進嚴出”,使開放教育借助網絡教育的手段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質量得到提高,學分及證書得到社會的認可。屆時,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的互相認證將走出困境,由混沌無序狀態走向有序健康持續發展之路。
第二,開放意味著網絡教育試點工作的結束以及網絡教育市場的開放,亦意味著開放教育應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統籌。社會在發展,應用在普及,個人學習習慣在改變,開放恰逢其時。只有開放才能淘汰落后,才能讓優質的教育資源釋放出去,讓更多的院校參與網絡教育,讓更多的教育機構與院校合作辦學、共建共享,發展高質量的網絡教育,讓更多的人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因而,開放絕對是好事,將激活各類優質資源的涌現,優秀網院的脫穎而出,促使開放教育市場朝著高質量邁進?;仡櫄v史,社會系統在任何領域出現問題,都是由于政策環境造成的。有鑒于此,開放之后,誰能給學習者提供優質資源和服務,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誰就有資格受益,而不是誰擁有試點資格誰就受益。要讓社會決定高下,讓市場決定取舍。只有開放才能讓更多的院校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改造成人高等教育,最終實現網絡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的融合,從而促進信息化主導下的我國開放教育綜合改革。在我國,網絡教育已率先引入寬進嚴出機制,隨后將會是整個成人高等教育引入寬進嚴出機制。當開放教育真正實施寬進嚴出這一漲落性的微小改革,將使其有序進化,隨之將會匯合成必然性的改革洪流。
第三,科學的開放理應導致健康的發展。隨著教育政策的調整、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優質教育資源的釋放以及教育資源的統合與共享,開放教育將會在規范之中有序發展,在標準之下公平競爭,辦學質量會越來越高,將來成人高等教育的質量將會同普通高等教育的質量一樣得到社會的認可,它們的學分可以得到互認,到那個時候它們之間的身份級差將不再存在,自然教育體制中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雙軌制”也將消亡。
誠然,社會系統內部總是競爭與協同并存,由此推動社會向高級有序發展。開放教育領域亦不例外,只有當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普通高校網絡教育以及開放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這幾大塊教育在辦學資源上達到統合與共享,在辦學質量上達到真正的寬進嚴出,在辦學模式上全方位徹底開放,相互間協同作用,才能推進開放教育事業向有序化發展。一言以蔽之,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各個變量是緊密聯系的,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合作互動,使其形成了一種既競爭又協同的關系,從而推動開放教育質量的提高。
3社會使命序參量的涌現引發資源整合與秩序重組
按照自組織理論專家哈肯的解析:一般地,不論什么系統,如果某個參量在系統演化過程中從無到有地變化,并且能夠指示出新結構的形成,反映新結構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參量。[6]由此,序參量完全確定了系統的宏觀行為并表征系統的有序化程度,且決定整個系統的性質。眾所周知,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所承載的社會使命,或被賦予某種預期價值,或被賦予某種責任擔當,亦即其存在必須承擔一定的歷史責任,完成某種社會需要的使命,才有其存在的空間和意義。同樣地,開放教育領域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它亦必須完成當今社會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某種使命,才會有自身存在的空間和意義。那么,開放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取消審批”這樣一個小小的教育政策波動,不但會產生“蝴蝶效應”,而且會引發行業重新洗牌,于是形成巨漲落,使開放教育領域處于失穩狀態,從而誘發影響開放教育質量各變量間的整合,由此激發序參量的涌現,亦即社會使命的出現。筆者認為,任何一類教育都有其社會使命,開放教育亦不例外,其社會使命便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因而影響開放教育質量的各變量都必須伺服于這樣一個社會使命,教育政策要調整,法律法規要健全,教育體制要改革,教育資源要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使命序參量一旦涌現,它就必然會介入到各變量資源整合與秩序重組的協調過程中去,并將主導開放教育質量提高的方向和模式,而這都是由序參量的自身特性所決定的。于是,在社會使命形成的場域力量直接支配下,各變量原來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且各變量間既有的秩序也因資源的整合而被打破,所有的一切都被社會使命這一“看不見的手”給予重新的安排和規定,因而,開放教育的運行機制由他組織變為自組織。也就是說,國家制定與終身學習理念相適應的開放教育政策和法規,治理開放教育環境,整頓開放教育秩序,就是通過調整控制參量,使系統自動形成宏觀有序結構,并形成一個開放教育的社會治理體系。根據以上分析,這個社會治理體系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是由教育部進行宏觀管理;第二是省級行政部門進行監管、檢查,由行業組織進行認證、評估;第三是高校的自我約束機制,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反饋機制等。
開放教育的有序發展,是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各變量不斷調整、不斷完善、不斷變革和不斷優化的過程,也是改革創新、轉型躍遷的過程。必須處理好發展過程中某些環節、某些局部和某些方面出現的“突變”現象,用改革和創新眼光看待出現的問題,變革那些不適應開放教育發展的因素,致力于教育質量的提高。比如:加大開放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建設的呼吁力度;突破開放教育領域內的壁壘,破除利益的藩籬;消滅教育質量的寬進寬出;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有使命感的人和學校參與進來,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在一個規范的市場機制下優勝劣汰等等。因此,社會使命序參量的涌現將引發開放教育領域的資源整合和秩序重組。
4巨漲落、序參量、競爭與協同共同作用推動開放教育質量的提高
在“取消審批”教育政策的巨漲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序參量的涌現、開放教育法律法規、教育資源及教育體制的競爭與協同的共同作用下,將會給開放教育帶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變。然而,教育的變革與社會其他領域的變革一樣,必須分步實施、漸次推進、示范引領,最后規范有序、全面進行,形成新的形態并在新的形態基礎上有序健康發展。為此,開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搭建優質公共服務平臺,另一方面要嚴把教育質量關,真正實行質量的寬進嚴出,締造開放教育的質量品牌,為學分的互認和轉換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縱向銜接、橫向溝通,乃至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搭建邁出關鍵的一步,它們一環緊扣一環,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系統工程。
毋庸置疑,社會系統要向有序方向進化,必須遠離平衡態。開放教育壁壘森嚴、利益藩籬高筑,這種不能隨時間發展變化的畸形教育結構,必然會被歷史淘汰。因此,開放教育若要遠離平衡態,必然以教育的開放和公平來動搖和打壓教育差異化的合理生存空間,必須要讓教育在開放中服務社會,為所有學習者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正因如此,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和質量標準,秉持質量為上的辦學宗旨,建立符合開放教育特點和終身學習理念的多元化質量評審標準和機制,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辦學的價值追求和社會使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開放教育質量的可靠性,才能為學習者學習成果的認證和轉換提供支持,這與自組織理論指出只有遠離平衡才能達到新的有序狀態的結論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在教育政策的巨漲落、社會使命的涌現以及影響開放教育質量各變量的競爭與協同共同作用的推動下,要提高開放教育質量,必須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稱謂。開放教育領域的對象其實就是在職成人,開展的均是成人學歷教育。因而,有必要對這一類的教育統一稱謂,即凡是主要面對在職成人、以遠程教育為手段開展的學歷教育,如“網絡教育”、“成人教育”等,均應統稱為“開放教育”。二是統一入學要求。取消成人高考,實行注冊入學,共同執行寬進嚴出等教育政策。三是統一教育手段。開放教育都是面向從業人員的,都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都是業余學習的,只是教育手段不同。因此,在“互聯網+教育”的社會發展態勢下,應該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開放教育進行統籌,開展信息化主導下的混合式教學,實現開放教育形式的統一,并推動開放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四是統一質量標準。不管是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還是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和開放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理應與普通高等教育執行統一的質量標準,這樣有利于學分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溝通與銜接,從而促進開放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3][5][6]王玉豐.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分析范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沈小峰.混沌初開:自組織理論的哲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Open Education Quality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ing Theory
CHEN Yuming
(Guangxi Ope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Our country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learning system of “Lenient Entry and Stringent Exit” and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conver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cognition and convergen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outcomes.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open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tself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authentica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which greatly hinders the build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overpas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open education, by applying the Selforganiz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open education from the macro aspect, including educational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educational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m. Moreover,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pen education by realizing four “unified” aspects: unified title, unified entrance requirements, unified education means and unified quality standards.
【Key words】open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Selforganizing Theory; factor
(編輯/樊霄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