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然
1.6L以下車型購置稅減半政策雖然再次推出,但這種“一刀切”式的方法,對于脆弱的車市,會不會引起混亂呢?
對于小批量汽車政策的出臺,很顯然既有著救市的意味、又有著推動小型車發展的作用,可以說,是具有著一舉兩得功效的汽車新政。
如果從這一新政的市場需求層面來講,顯然不同于以往。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格局的變化以及汽車競爭的復雜性越來越突出,這就使得國內推出的新政,不應該以“一刀切”的形式推進。否則,不僅難以達到推動汽車市場發展的初衷,也會由于汽車行業對政策認識的參差不齊,而形成好政策難起到好效果的現象。這恐怕才是新政出臺以后,需要跟上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可能是由于汽車政策救市已經出現過多次,無論是汽車市場,還是制造企業,都已經對過去曾經火爆一時的汽車扶植政策了如指掌。在這種情況下再出臺類似政策,既存在著需要拉動車市的問題,也存在著如何避免“一刀切”式的問題,這些都無不關系到汽車整體的新走向。所以,在小排量車購置稅減半新政出臺以后,很容易引發各個方面的關注與議論,特別是,在中高檔車出現明顯下滑的時候,這樣的有些一邊倒新政,很可能會造成1.6以上排量車的價格戰,從而造成市場格局混亂,這恐怕才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
利好與問題
作為拉動小排量車制造的優惠政策,很顯然,減免購置稅是非常見效的提升購買力的方法,如果再加上國內燃耗標準實施的要求,恐怕這次帶有傾斜小排量汽車的政策,很容易使中高檔汽車以及大排量車型,陷入到更窘迫的競爭環境之中。
別的不說,像年初各個合資大企業引發的價格戰,就已經使國內的汽車市場陷入到下滑的境地。尤其是高檔車的日漸走低,更讓業界有些始料未及。而這一次,對于小排量車的優惠政策,只能會使小排量車之外的車型,陷入到更尷尬的地步。所以,在小排量車優惠政策出臺以后,可能高檔車的市場前景更不被看好。
其實,既然小排量車的優惠政策是推進小型車消費的,那么一旦這一政策觸動并改變了現有格局的穩定,就需要從全局來審視市場競爭問題。換句話說,扶植了小排量汽車,卻以犧牲更多的車型為代價,這就自然會讓市場感覺到有些得不償失!在這種情況下,小型車的優惠政策能夠帶來怎樣的整體益處,也就另當別論了。
“一刀切”不切實際
對于汽車優惠政策,人們很容易拿過去的政策與現在的政策相比較。這是因為,過去的政策曾經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但它是否同樣適合于現在,則不能盲目肯定。畢竟,現實的市場發展以及越來越深化的技術,已經使相應的作弊成為時尚,無論是被曝光的大眾柴油車檢測門問題,還是國內小排量車技術再不比從前單純,都反映了小型車不可一概而論。這就需要很好的順應現階段市場需求以及新政策不斷的細化,才是新政策逐步完善的關鍵。
就拿1.6L小排量車減稅而言,很多車型,由于發動機的本身存在差異,這就使得排放與燃耗千差萬別。特別像出現了“T”渦輪發動機技術以來,許多汽車廠家都一致的推崇,帶“T”發動機帶能夠遠大于現有發動機的排量,如果企業一方面說一點幾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可以相當于二點幾排量的發動機;另一方面還要尋求小牌量車的優惠政策眷顧,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這個時候如果出臺相應的排放優惠政策,就需要在考慮大小車型的前提下,更應該以實際排放和節能為準,并進行相應的優惠,這才能夠有效敦促小排量車的發展。相比之下,“一刀切”式的政策,之所以開始受到質疑,也是與過去曾經出現的,政策推動往往會存在著要數量不要質量的問題。像在汽車下鄉過程中,經常可見的質量與作假現象,不僅影響了汽車走向邊遠地區市場的誠信度,而且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政策不能很好的出臺細化規定,往往就會讓更多的無良企業鉆法律空子。到頭來,受損失的也只能是消費者和市場本身。
細化面臨考驗
作為汽車政策,推出的本身顯然是為了推進汽車市場發展。但由于政策所涉及的面很寬以及所涉及的時間很長,這就需要新政的推出更加重視細化與深入,這才是保持新政能夠持久且具有推動力的關鍵。
可以說,在新政出臺方面,由于過去一些執行層面的問題以及一些企業“鉆空子”,很容易使政策在落到實處之前就已經打了折扣。由此,這就需要現在出臺的汽車新政,不得不與時俱進地跟上行業的發展。否則,不僅新政執行起來越來越難,就是對于行業的推動力也會逐漸的減弱,這恐怕才是對汽車推出新政以后,更應該注重的新問題。
應該說,作為這一次小排量車優惠政策,很顯然是為了更好地拉動消費市場,同樣也是為了促進企業向制造小型車靠攏的關鍵步驟。但如果企業不能很好的領會新政策實質的話,不僅容易使眾多企業擁擠在新政的門口,還容易出現更多充數的現象。所以,要想使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就需要在政策標準上做好、做細,使小型車企業真正得到傾斜,使盲目扎堆的企業行為得到很好地抑制,這才能夠使國內小型車發展,順理成章的走向快車道。
平心而論,汽車新政的出臺,也應該是真正保護先進、抑制落后的有效法規,而不是“一刀切”似的好好先生。如果還延續以往的誰都不得罪的話,那么就很可能會使新政難以適應現在市場的需求,甚至很可能成為一些本該退出舞臺的企業抓住的救命稻草,這就會使汽車新政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國內的汽車新政策,既能夠跟上行業的發展形勢,又能夠在具體實施上做的越發深入,才能保障汽車穩步發展。否則,新政策的意義也就變得越來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