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瑩

【摘 要】中職衛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2014年“放寬二胎”和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新政實施,催生并帶動一些新興行業如育嬰師、兒童保健師等的市場需求,這為我們的中職護生就業提供了新契機,就業方向可由臨床護理向這方面擴展。本文從兒科護理學教學改革背景、思路、實施過程、意義四方面對育嬰師培訓融入兒科護理學教學進行研究,提倡在課程內容和大綱、實訓室建設、教學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將職業培訓和課程教學相結合,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育嬰師培訓 理念 兒科護理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51-02
職業教育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順應市場,培養與市場接軌的實用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護理人才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多,護理領域也由單一的醫院護理逐漸擴展至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2014年“放寬二胎”和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新政實施,催生并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隨著新生兒數目的增加,高級保姆、家庭護理人員和育嬰師、兒童保健師等的市場需求也有所提高。然而,目前市場上受過正規培訓、有一定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術的育嬰人才較短缺,而我們的中職護生可以借助自身的專業優勢,順應市場需求,往這個方向拓寬就業渠道,填補這個市場缺口。
要順應市場需求,中職學校必須在教學中體現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標準等。育嬰師培訓的內容主要是嬰幼兒護理的相關理論和技能,與之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是兒科護理學,因此,我們可以將職業培訓和課程教學相結合,將育嬰師培訓理念融入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筆者對兒科護理學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嘗試,現總結如下。
一、兒科護理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我國現行的護理教育課程體系多是在生物醫學模式下設置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舊模式,以兒科護理學為例,原課程目標為“以疾病為中心,服務對象為患病兒童”,仍舊著眼于傳統的純生物醫學模式,沒有體現出整體護理的思想,服務對象沒有突出全體兒童,忽略了健康兒童日常的身心保健。
因此,有必要對學科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以適應新的醫學模式的轉換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兒科護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以就業為導向,在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才市場調研市場對兒科護理人才的需求。
(二)根據調研結果,確定課程開展的內容,制定新的教學大綱。
(三)針對性地購置實訓設備,加強和完善實訓室建設,為學生打造優良的實訓環境,提高操作能力。
(四)構建模塊式教學體系,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兒童保健與生活護理、新生兒保健與疾病護理、患病兒童的護理、小兒及家屬的溝通四大模塊,應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五)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于一體,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教學效果。
(七)結合護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建設較完善的兒科護理學習題庫,為考試提供復習資料,提高護考通過率,達到執證上崗;同時積極聯系育嬰師培訓機構,鼓勵學生考取育嬰師資格,達到多證就業,增加就業優勢。
三、兒科護理學教學改革的實施過程
(一)做好調研,了解市場需求。以往學校護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在本市及周邊各縣份的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護士執照的取得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就業方向較單一;而另一方面由于學校近年來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畢業生人數較多,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在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人才市場調研市場對護理人才的需求,結果顯示市場需求由原來單一的醫療機構護理逐漸擴展至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一些新興行業如育嬰師、家庭護理員、社區護理員等的市場需求比較大,待遇也不錯,因此,可以指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往這些方向擴展就業渠道。
(二)根據調研結果,制定兒科護理教學目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理論教學目標:掌握兒科基礎和小兒一般生活護理、兒科常見病的臨床表現和護理措施、兒科護理基本技能操作;熟悉常見疾病原因、防治措施和小兒保健,了解小兒各系統解剖、生理特點的基本知識。
2.技能教學目標包括:應用基礎護理和兒科護理學的知識,能對不同年齡的正常小兒及患兒進行整體護理;具有對個體、家庭、社區進行小兒健康指導和衛生宣教的能力;具有與兒童、家長及社區群體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開展兒童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兒童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3.思想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熱愛護理專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兒童護理事業充滿熱忱,全心全意為兒童護理事業服務。
(三)調整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具體和完善嬰幼兒護理的內容(即育嬰師培訓的教程),理論課增加以下內容:1.嬰幼兒各系統解剖及生理發育特點;2.嬰幼兒心理發展特點:感知覺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注意特性、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意識、情緒與情感、意志力、氣質特征、言語能力;3.嬰幼兒營養:熱能、營養素的基本知識、營養需要、膳食評價與營養行為;4.嬰幼兒教育:教育意義、教育特點與內容、教育原則與方法。實驗課增加嬰幼兒生活照料、游戲設計、撫觸、動作技能訓練、輔食制作、奶粉沖調等內容。同時開設兒童保健專題講座,講解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意外事故的預防等;兒童心理專題講座,講授小兒常見心理問題與干預措施如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多動綜合癥等。讓學生了解并關注兒童健康已從單純的軀體健康發展到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健全的綜合問題,更好地貫徹整體護理的主導思想。
(四)加大實踐學時比例,使學生能通過反復練習錘煉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性地購置實訓器材和設備(如嬰兒洗浴室、模擬人、體重測量儀等),加強和完善兒科實驗室的建設,使其結構、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齊全,為學生打造優良的實訓環境,提高操作能力。
(五)構建模塊式教學體系,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兒童保健與生活護理、新生兒保健與疾病護理、患病兒童的護理、小兒及家屬的溝通四大模塊;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于一體,如下表:

(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分組討論、情境教學、啟發引導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將奶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沖調,再將嬰兒模型作為對象進行喂哺,掌握人工喂養的方法;再如案例分析法,列出一個典型的病例,讓學生分組討論,在做出診斷的基礎上提出對該患兒應實施哪些護理措施。
(七)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手段,制作圖文并茂的兒科學教學多媒體課件、模型、掛件等教學工具。例如采用多媒體教學觀看嬰兒游泳和撫觸的視頻,再在嬰兒模型上動手練習撫觸的手法。
(八)建立考核制度,評價教學效果。考核模式由以前的“期考+平時成績”改為“理論+實踐”的方式,增加了實踐考核的比例,使學生對實訓課引起重視。
(九)結合護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利用網絡等資源多方面收集材料,建設并完善兒科護理學習題庫。
四、意義
(一)強化“以就業為導向”而不是“以知識系統為導向”的職教新理念,合理確定課程的結構、比例和權重,增強課程的實用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實現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對接。
(二)以實訓為手段,設計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而不是理實分離的課程設計。以學校2014級護理專業學生為例,我們對這一屆的學生實施了上述的新課程改革,結果表明這屆學生操作考的成績普遍優于往屆學生,動手能力大大增強。
(三)通過對兒科護理學的教學改革,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識和職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拓寬就業渠道,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服務社會。
通過教學改革,學校的兒科護理學教學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馬一倩.高職高專兒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體會[J].全科護理,2009(7)
[2]李美珍.《兒科護理學》理實一體模塊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護理與康復,2011(10)
【作者簡介】羅 瑩(1980— ),女,壯族,廣西田陽縣人,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兒科、內科講師。研究方向:兒科護理及內科護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