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欣賞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學生,關愛家庭生變的問題學生,呵護留守問題學生,撫慰德困問題學生”四個方面闡述對待問題學生的方法,善待問題學生,關注他們成長。
【關鍵詞】問題學生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68-02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所遇到的難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問題學生也越來越多,他們的存在已經成為我們老師棘手的問題。很多老師談到問題學生而色變。其實,問題生并不可怕,如果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們,善待他們,情況就不一樣。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即教師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要以學生為根本,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
一、欣賞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學生
那些缺乏自信力的問題學生,他們往往比較自卑,覺得自己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沒有理想,沒有奮斗目標,不思進取,害怕挫折;整天渾渾噩噩,又缺乏自控能力,然后就搗亂,惹是生非。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破罐子破摔,要常找他們談心,認真分析他們主要結癥之所在,然后對癥下藥。我們更要學會欣賞他們,我們最好戴上“放大鏡”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找回信心,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他們分析利害關系,用情用理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并非無藥可救,讓他們覺得“我行”“我能干”“我會是棒棒的”。當他們有了自信心之后,才能夠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進取激情,才能拋卻一切雜念,改正缺點和錯誤,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
二、關愛家庭生變的問題學生
存在問題學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變是產生問題學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父母離異,家庭生變,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在家里得不到應有的溫暖,沒有幸福感,性格會有些扭曲,產生壓抑、憂郁、怨恨、膽怯、自卑等心理,且叛逆性很強,甚至對誰都產生敵意。他們來到學校又或多或少地會遭受一些同學的白眼甚至欺負。如果我們老師不聞不問,或對他們冷若冰霜,那么這對學生而言就相當于把他們拒于千里之外。這些問題學生受到冷漠和歧視后,毅力不強的會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這些學生缺少父愛,或者缺少母愛,或者兩者都缺,他們更需要生活上的關心,學習上的幫助,心理上的開導,情感上的補償。因此,老師要和他們保持心靈上的呼應,深入了解他們,盡其所能補償他們心靈上的缺失,使他們感到溫暖,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開展活動,讓同學之間溝通交流,增進學生間的感情,讓他們融入班集體中,讓他們消除自卑、孤獨感;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培養積極情緒和良好性格;激發他們多方面的興趣,轉移他們的抑郁情緒;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鼓勵他們不斷努力,爭取獲得優異成績,為自己、為家人爭氣,從而更健康地成長。
三、呵護留守問題學生
隔代撫養,親屬寄養的留守兒童隊伍也存在不少問題學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我國經濟開發區及沿海開放城市的大中型企業如雨后春筍,各行各業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政策、地理條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異懸殊。為了謀生,落后地區的人民到發達地區打工賺錢養家糊口。可是他們卻無法將自己的孩子也帶出去,只能把他們的幼小子女留在了農村家里,讓年邁的爺爺奶奶養育。父母一年甚至幾年才回來一次,導致孩子與父母相伴的時間甚少,使得這些孩子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從生活、學習方面給他們無微不至的愛,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如果能做到這樣,這些孩子就會得到好的成長。如筆者所帶的這個班是個快班,學生成績相當優秀,但是90%左右的同學來自農村,他們絕大多屬于留守兒童,從小沒有父母看管監督,因此,他們雖然成績優秀,又很聽話,但是精神很脆弱,情商低,動不動就哭鼻子。生活、衛生習慣差,自立能力差,文明禮貌欠缺。見到老師也不懂打招呼,班主任等老師給予他們很多幫助也不懂得感恩。剛開始筆者有些生氣,觀察發現,這些學生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情感上都有所缺陷。為此,筆者比較細致地從學習和生活上幫助他們,關愛他們,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道德規范、文明禮貌、感恩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操,慢慢地他們在心里上、情感上、禮貌上、行為規范上得到改善,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尊重。
四、撫慰德困問題學生
眼下的問題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紀律雙差生,而且更可怕的還是德困生。所謂德困生就是道德品質惡劣的學生,他們認識能力低下,對道德、法紀無知,常常是非不清或是非顛倒,說話做事魯莽,經常干損人不利己的事,是老師和同學們厭惡的人。就像現在筆者教的這個班有個男生,是一個讓我們厭煩透頂的十分莽撞的差生,吸煙、打架、早戀、頂撞老師、逃課、成績差,經常拖全班同學的后腿都不說,僅是搗亂班級就令人頭疼。自從他轉到我們班以來,幾乎每節課都頂撞老師,故意搗亂課堂,老師或同學說他都要大打出手。身為班主任的我對他的教育更是棘手。跟他的家長聯系了解情況后知道,他們家的情況比較復雜,他兩歲時他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因此改嫁到廣東,然后由現在的繼父母領養,養父養母也都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也視他如親生兒子,吃的穿的都很富足,上的也是很好的學校。從上幼兒園到小學階段,他一直是聰明、乖巧、惹人喜愛的好男孩,可是上初中以后,他簡直判若兩人,變成令家長、老師、同學都討厭的搗蛋鬼。老師說不得,家長講沒用。經常頂撞家長,甚至說我不是你們親生的,我為什么要聽你們,而且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有一回,他帶女朋友回家睡覺,家長勸說竟被他踢了幾腳,家長很無奈,就去咨詢律師能不能放棄對他的撫養權。像這樣的學生,連家長都想放棄了,更何況是我們呢。可是,筆者覺得,假如我們就這樣放棄了,他也是很可憐的。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關愛,盡量彌補他心靈的創傷。當筆者了解到這個學生的實情后,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一顆摯熱的愛心促使筆者決定去親近他、關愛他、幫助他,以彌補他親情的缺欠,撫平他心靈上的創傷。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筆者一到教室,就搭著他的肩膀走出教室,和他談心。筆者告訴他:“恨養父養母,顯然是不對的,是他們養育了你,你才能長大,你要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你聰明、可愛,現在開始發奮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做一個有理想,有出息的男子漢,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來告慰九泉下你的親生父親?!彼犃?,大大的眼睛巴眨巴眨了幾下,豆大的眼淚滾閃了下來。后來,我們之間的距離漸漸地縮小了。課堂上,筆者時常鼓勵他完成容易解決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肯定,讓他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及自己的價值,鼓勵他奮發向上。課余時間也時刻關注他,經常跟他交流溝通,輔導他寫作業。經常讓他幫助老師整理辦公室、收發作業等,讓他感覺到老師并不嫌棄他,而是很關注他,覺得他是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從此,他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陽光。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曾經說過:問題學生是上帝送給老師們的最好的禮物。筆者非常贊同他的觀點,并以魏先生的名言與各位同仁共勉: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為問題學生,一定有他的原因和背景,因此需要我們理解他們,善待他們,關愛他們,呵護他們,讓他們在愛的溫暖的陽光下健康茁壯成長。
【作者簡介】龐春萍(1973— ),女,靖西市第二中學語文教師,一級教師。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