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 要】闡述“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以“導學—探究—反思”為經線,以“漸進學習”為緯線的模式,在課堂上層層設疑激發學生興趣,利用探究活動培養學科思維,以“說說今天我的收獲”進行課后反思,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 有機化學 三漸式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89-0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 第三章有機化學和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的主要內容是烴、鹵代烴、烴的含氧衍生物、油脂、糖類、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的代表物,也涉及有機化合物合成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從廣西招生考試院的數據以及2015年在柳州召開的廣西高考信息會反饋可知,在高考中學生選擇有機化學選修38題的學生相對比較少,而且得分也不高。這反映出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掌握不清晰,存在做題思維混亂現象。從化學大題平均分來看,38題平均分倒數第二,但從滿分的人數看,第38題的滿分人數相對其他大題,排在第二位。這又說明有機化學學習如果能夠掌握其思維方式,在解題中會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漸式”教學以引導學生思維為主,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以“導學—探究—反思”三步為經線,以“漸進學習”為緯線。課堂上層層設疑激發學生興趣,利用探究活動培養學科思維,以“說說今天我的收獲”進行課后反思,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建立高效課堂。
一、“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重在精設導
教學當中不但要精心設計課堂用的導學案,而且還要精心設計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導學,包括提問、設疑、情境等。例如在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二節醛的學習中,課本第一句話就提到醛的定義:由烴基與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簡寫為RCHO。對于這個概念,要充分利用好課本里出現的內容來精心設置思維導學。整節的學習內容主要講乙醛、甲醛、桂皮含有的肉桂醛(C6H5-CH=CH-CHO)、杏仁含有的苯甲醛(C6H5-CHO),在課后練習出現的丙醛、CH2=CHCH(CH3)CHO(2-甲基-3-丁烯醛)兩種物質。對這一“醛類”物質來說,它們的基本結構是什么呢?它們的結構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甲醛是由一個H和醛基相連的,沒有烴基。肉桂醛和CH2=CHCH(CH3)CHO的烴基里都有不飽和雙鍵,具有雙鍵的性質。所以,課堂講授醛的定義時,必須要做好“烴基”的導學,層層設疑,為課堂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如在化學選修5第二章《烴和鹵代烴》第二節芳香烴的學習中,將苯的結構、苯的同系物性質、稠環芳香烴奈蒽性質,以及必修2已經學習的生成溴苯、硝基苯的反應、苯的加氫反應等有效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思維體系,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類比,慢慢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精確設置導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更加清晰,完成“三漸式”課堂教學中的第一式——導學。
二、“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重在巧探究
探究活動、探究實驗在化學課堂里運用很多,這與化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有關。如果為了探究而探究,容易偏離教材的考綱要求,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挖掘教材的內容,巧妙地設計探究內容,不但可以靈活整合教材,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利用課堂的教學時間。例如在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二節醛的教材內容里,有“實驗3-5”“實驗3-6”。這兩個實驗是探究乙醛的銀鏡反應、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教材“學與問”的第一題是甲醛銀鏡反應,要求寫出其及其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材“習題”第一題是甲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如果把這兩個內容整合起來,作為學生探究實驗,可以使課堂更具高效。醛的銀鏡反應及其與氫氧化銅的反應都屬于氧化反應,使醛基(-CHO)變成羧基(-COOH)。此部分探究實驗漸進教學應該有層次。第一層首先通過乙醛的實驗,讓學生了解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第二層讓學生理解反應過程中醛基的變化,也就是在碳氫鍵中插入氧原子。第三層通過探究實驗,掌握甲醛的銀鏡反應、與氫氧化銅的反應。結合甲醛結構的特殊性,挖掘氧化產物的兩種情況,讓學生理解部分氧化產物是甲酸,完全氧化產物是碳酸。第四層通過產物與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比例,讓學生找出CH3CHO與Ag的量關系是1∶2。甲醛結構特殊,有兩個碳氫鍵,可以插入兩個氧,完成氧化,生成碳酸。甲醛相當于有2個醛基,HCHO與Ag的量關系是1∶4。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巧立探究實驗,完成“三漸式”課堂教學中的第二式——探究,讓學生漸進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重在反思
“三漸式”化學課堂的“說說今天我的收獲”活動能夠充分發現學生的思維誤區,培養學生學科思維。課堂反思,教師進行比較多,一般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幾個方面入手,反思教師在教學當中的收獲與不足。“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課堂反思。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通過“說說今天我的收獲”活動,反思課堂上所迷惑的內容,并在課堂上表述出來,讓老師及時掌握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下次課的教學方式。例如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二節醛的學習里,學生在反思時提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醛與溴水的反應、丙酮與溴水的反應屬于什么類型的反應。在“科學視野”中提到丙酮不能被銀氨溶液、新制的氫氧化銅等弱氧化劑氧化。根據醛與溴水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學生就會通過反思,思考丙酮與溴水的反應類型。但學生往往得出的結論是不反應或者是氧化反應。其實丙酮在酸或堿性條件下都會與溴水發生取代反應。學生通過反思后,教師對學生的反思結果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弄清不明白的地方,掌握知識。
學生對書本知識迷糊的地方,往往是老師沒有注意到的,或容易忽略的地方。讓學生說出來,對于高效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如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四節有機合成67頁習題2,二乙酸-1,4-環己二醇酯的合成線路中,涉及Cl2 的取代與加成反應。部分學生會由于第一步是取代,接著也把第三步的加成看作取代,而最后卻又能合成二乙酸-1,4-環己二醇酯。這其中的錯誤在哪里呢?通過“說”,暴露學生的錯誤,從而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其合成線路,更好地解決思維存在的誤區。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完成“三漸式”課堂教學中的第三式——反思,最終實現教學目的,準確地掌握化學知識。
在高中階段,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具體目標提到: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對有機物的化學性質有大致的認識與理解很關鍵,特別是由鹵代烴轉變為醇,醇轉變醛,醛轉變為酸,酸轉變為酯等一系列主干線路的轉化關系。但課堂上練習的時間有一定的限制,如何很好地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靈活運用,是建立學生學習有機化學信心所在。構建“三漸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內容,進行漸進思維訓練,充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提高高中有機化學教學質量。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