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職學生的數學學情現狀,提出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咬文嚼字、總結歸納、圈點標記這三種有效策略來優化課堂教學,切實上好中職數學課,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 數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138-02
數學作為中小學的一門骨干課程,曾在中職學校遭遇過一些尷尬——不受重視,但伴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目前逐步得到了重視。《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教職成〔2009〕3 號)明確:數學課程是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教發[2014]6號)明確,要強化語文、數學等基礎文化和體育、藝術課程。中職數學教育迎來了新機遇,當然困難仍重重,畢竟受“普高持熱”的影響,中職學校招生狀況仍不樂觀。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比較差。筆者曾對所教的2014會計1至5班共252名學生進行過一次調查,發現,約73.02%的學生中考數學成績在60分以下,12.3%的在84分(及格線)以上;48.01%的表示很討厭學習數學,19.84%的表示喜歡或有信心能學好數學。筆者不禁自問:若用“數學”教數學,出路何在?為了能夠切實地上好、上活數學課,筆者在備課及教學時查閱了不少文獻資料、動了不少腦筋、做了很多嘗試,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三種策略。
一、咬文嚼字,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效果
在中國,數學教材都是文字版的,不少數學概念的名稱和表述主要是由漢字、數學符號來共同呈現的。而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數學教師若能較好地引導學生一起品味、琢磨文字,進行“咬文嚼字”,能極大地降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記憶的負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效果。
(一)以字悟道,扎實掌握概念
在數學的學習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中職的數學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多是用文字表述的,如果能在分析、理解、記憶時玩轉好“文字”,會極大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果。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有不少學生開始強行回憶初中課本上的表述,但卻沒人能回答得很準確、貼切。筆者在教學時,先問:“什么是方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等式;再看“有幾個元,即含多少個未知數?”有同學開始搶答了“一個”;接著問:“這個元的最高次是幾次?”很多同學齊聲答:“一次。”緊接著問:“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呢?”此時有學生答出:“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最高次是 1 的一個等式。”用同樣的方法引導“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理解概念本身的文字內涵中,輕松、準確地掌握、記憶這一數學概念,并能極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果。
再如,集合的定義是“由所有確定的對象所構成的一個整體”。如何理解呢?在語文中“的”字前后共分兩部分,結構為“怎樣‘的什么?”按此可以分析得知這一概念:集合←是一個整體←有對象,這些對象是確定的。同理,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用關注“的”字的方法,理解矩形“有一個角為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有一個角為直角且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質數“只能被 1 和它本身整除的整數”等數學概念。通過這種方式,如語文般玩味“的”字,學生就能輕松地理解數學概念。以此切實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業質量。
(二)以字推判,理性引入新課
引入新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一個不易處理的環節,當然目前多數以生活情境、回顧舊知等方式為主。其實有些也沒有必要搞得太復雜,牽扯得太多太多,完全可以在文字的玩味中切入進去,省時高效。比如講“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時,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了“個體與集合的關系”,引導同學們觀察已學的“個體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和將要學的“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在表述上的聯系,它們均探討“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不過已學的“個體”(要么屬于、要么不屬于),而將學的“集合”是由一個個元素構成的整體,據此可知其切入點在于“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如何”,順利帶著方法進入了新課的學習當中。再如,講“交集”時,聯想到語文中“悲喜交集、涕淚交集、百感交集”等成語,引導同學們一起回顧,并找到交集的特點,進而進入新課去嘗試學習、理解交集的數學定義,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交”字的“八”,明確“交”運算符號的開口向下,得尋找它們的公共元素……這種引入新課的方式,學生雖短時不能適應、接受,但在幾次引導、嘗試之后,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地培養和提升。
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在數學的學習中,有不少知識和解題過程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耳熟能詳的“加法、乘法口訣”,然而中職生不會很主動并善于總結、歸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引導學生一起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此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更輕松地去掌握和記憶,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在講“將集合寫成區間形式”時,同學們剛學時會先在數軸上表示出集合中的不等式范圍,接著找出區間的左右端點,然后寫成區間的形式。然后一起總結解答過程:“定方向(統一不等號開口向右)→標數值(左邊空負無窮小、右邊空正無窮大)→標符號(有等號中括號、沒等號小括號)。”即“一定兩標”。學生記住并掌握了“一定兩標”之法,就能輕松地掌握這個知識點,較輕松地完成課后的練習,使教學效果更好。當然隨后講“將區間寫成集合形式”時,同學們問是否能按前面所講的“一定兩標”來解?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和學生共同分析課本上第1題。先在數軸上表示出區間的范圍,然后將其表達為不等式的形式,接著進行集合化處理。解后同學們總結了過程:“標數值(負無窮小左邊空、正無窮大右邊空,中間補個自變量)→標符號(一律寫個小于號)→認等號(中括號有等號、小括號沒等號)。”得到“兩標一認”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做課本上的第3題,自己完成練習。
再如,講“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有這樣的一個口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是無解。”但是用它來確定“一大一小”情形的不等式組的解集時,需要做出準確的判定是大小小大、還是大大小小,然后準確地聯想到口訣,才能進行正確判斷,如稍有偏差就會發生錯誤,這并不為多數中職學生所能接受。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和總結,并將這一口訣改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一大一小取中間,取好中間再檢查。”只需“先取中間、后檢查”就可以輕松、準確地得到“一大一小”情形的不等式組的解集。
這種總結與歸納的教學方法,大多能提煉出一些科學、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記住的短句,編成口訣,引導和幫助中職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掌握新學的知識。
三、圈圈點點,幫助學生明了內容
板書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也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行為方式,通過運用文字、符號、圖表等向學生傳播教學信息。在板書時,常有教師會對一些重要的內容進行適當、著重地圈圈點點,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方便學生知道重點在哪、發生了什么變化等。數學解題時,每一個步驟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如果教師能夠將所變化的地方進行恰當、明顯地標記,就能幫助學生一目了然地知道變化何在、是何緣由。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明顯感受到所教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熱情明顯高漲,學習的自信心明顯增強。有不少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技巧與方法。有的同學發出感嘆:“老師,如果您初中教我數學就好了,我肯定考上高中了。”也有同學感到“其實數學也不是很難學哦”。此外,筆者新教的2015會計4班有近70%的學生表示“一周才有兩節數學課真的太少了”,“老師,我們等數學課都等了一個星期了,好期待上數學課呀”。當然,要上好中職數學課,僅僅采取以上三種策略仍遠遠不夠,希望各位數學教師和研究者一起探索、實踐,共同服務好學生,滿足中職學生成長需要以及未來就業、升高職、讀本科的學習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汝萍.做數學更要“咬嚼”文字[J].江蘇教育,2007(8)
[2]孫海濤.培養中職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策略[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5(2)
【基金項目】欽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2015C120)
【作者簡介】高曉兵(1985— ),男,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科研規劃科副科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和中職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