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楊,朱濱海,李志光,孫玉國,賀麗娟,虞海平,占伊揚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育處,江蘇南京210029)
臨床醫學人才職業規劃和培養路徑探索
湯楊,朱濱海,李志光,孫玉國,賀麗娟,虞海平,占伊揚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育處,江蘇南京210029)
目的探索構建臨床醫學人才職業發展規劃與培養路徑,以提高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規范性和有序性。方法通過文獻分析和專家訪談,梳理我院目前開展的人才培養渠道,分析各培養渠道的參加條件和培養側重點。結果匯總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渠道44項,按側重點分類(臨床類和臨床/科研類12項、科研類12項、公共類20項)、按參加的最低職稱要求分類(初級職稱14項、中級職稱以上的11項、副高職稱以上的11項、正高職稱8項);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以臨床、科研、教學為主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路徑。結論各人才培養渠道在參加條件及側重點上存在不同,管理部門需要根據臨床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加強指導,使其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能選擇合適的培養渠道。
臨床醫學人才;職業規劃;培養路徑
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1年印發《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將加強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我院作為三甲綜合醫院,同時作為南京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承擔著臨床、科研、教學等工作。因此,醫院的人才培養要區別臨床型、科研型、教學型,進行差異性職業生涯規劃管理[1],使不同類型人才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能獲得合適的培養平臺。本文結合我院人才培養狀況,以職業規劃和人才分層次培養等理論為指導,構建臨床醫學人才職業發展規劃與培養路徑,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規范性和有序性,使其在職業生涯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
1.1 研究內容目前,我院招聘的臨床醫學人才呈現多元化、多層次、能力素質各異的狀況,臨床醫學人才在整個職業生涯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不同,臨床醫學人才在臨床、科研、教學方面也各有所長,如何使臨床醫學人才結合自身職業發展規劃,同時根據人才成長規律,有針對性的制定培養方案,是本文的研究內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分析法收集匯總我院目前開展的人才培養渠道,分析各類渠道培養的側重點及參加條件,挑選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年齡、外語水平等標,將各類渠道按申報總體難度、培養側重點等進行分類,制定不同類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路徑。
1.2.2 專家訪談法結合臨床醫學人才成長規律以及發展方向,將各類人才培養方式與醫學人才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進行匹配,構建臨床醫學人才職業發展規劃與培養路徑。
2.1 梳理我院常規開展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相關項目我院常規開展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相關項目有44項(見表1),根據申報要求選出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外語要求等幾項指標,同時結合渠道申報的其他條件及院內申報要求等對項目申報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按最低職稱職稱要求分類(見表2)(初級職稱14項、中級職稱以上的11項、副高職稱以上的11項、正高職稱8項);按項目側重點分類(“臨床”和“臨床/科研”12項、科研類12項、公共類20項)。
2.2 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路徑結合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規律,經咨詢項目管理部門人員和臨床醫學教育專家,分別制定出臨床型、科研型和教學型等三類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路徑(見圖1~圖4)。

圖1 以臨床為主的人才培養路徑

圖2 以科研為主的人才培養路徑

圖3 以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路徑(博士)

圖4 以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路徑(碩士)

表1 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渠道匯總表

表2 不同職稱級別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渠道匯總(項)
3.1 加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制度和管理體系建設醫院應結合整體發展戰略和醫院人才的結構特點,制定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規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實施辦法,在人才開發、考核評價以及服務保障等方面,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建立長效機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資源,聯合多部門共同參與,因此,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組織體系,以確保制定的各項政策能落到實處。可建立醫院教育教學委員會,成員包括院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學科負責人以及專家顧問,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討論人才培養的方針政策;成立人才培養工作組,由人才工作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采取按需召開會議的形式,討論解決人才教育培養工作中需協商解決的問題;各職能部門及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3.2 積極搭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平臺本研究結果顯示,側重點為“臨床”和“臨床/科研”的渠道共12項,其中職稱申報條件為初級或中級以上的有10項,占83.3%,各職稱級別的臨床醫師均能參加,體現了注重年輕臨床醫學人才臨床能力培養的工作實際。在培養渠道的數量分布上,從初級職稱到正高職稱分別為14項、11項、11項和8項,數量上相對較均衡,培養渠道覆蓋了臨床醫學人才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同時,在現有培養渠道的基礎上,醫院應積極搭建多層次、多形式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臨床醫學在人才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實現人才成長過程的全覆蓋。在醫院層面,我院堅持強化知識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整合多方資源,與國內外高水平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協議,爭取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機會和渠道,搭建國內外人才培養合作平臺;在學科層面,積極開展學科內的學術交流,爭取建立學科內長期穩定的交流合作關系,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科人才教育與培養。推進品牌化戰略,積極探索更有效的培養模式,優化培養途徑,塑造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品牌,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培養優質人才[2]。
3.3 完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考核和激勵機制完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效益評估體系,加強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通過建立科學的培養考核體系來保證培養質量,不同類型臨床醫學人才應建立相應的效益評估體系。建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檔案,考核結果納入職工職稱晉升和年度考核評分指標體系,同時作為申請后續培養項目的審批依據,以提升臨床醫學人才積極參加培養的內在動力,推進學習型醫院建設,營造人人學習、主動學習的濃厚氛圍,激勵他們在執業生涯中學習提升、努力進取的熱情,指引他們個人成長的軌跡[3]。
3.4 提高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醫院應引導臨床醫學人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制定符合其不同階段成長規律的培養計劃和培訓內容,以促進醫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有效激勵人才潛能發揮和打造合理人才梯隊[4]。在臨床醫學人才成長初期,應以培養臨床基礎為重點,積極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夯實臨床基礎,只有具備扎實的臨床基礎,才可能在后期更好的開展臨床和科研工作;參加學歷教育提高學歷層次;申報院級、校級、市級等科研課題,逐步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參加新教師崗前培訓考試、普通話考試,為承擔教學工作打下基礎;完成職稱英語、計算機考試、撰寫論文,為職稱晉升做好準備。在臨床醫學人才成長中期,做到臨床、科研和教學兼顧,同時根據職業規劃有所側重,在臨床方面,通過參加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外出進修、申報臨床觀摩類公派出國項目,以進一步提高自身臨床工作能力;在科研方面,申報高層次的科研課題、科研類公派留學項目;在教學方面,申報研究生導師等。在臨床醫學人才成長后期,在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積累,爭取多出成果,擴大學術影響力。
3.5 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臨床醫學人才職業發展規劃進行指導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部分項目的申報條件較寬泛,但申報難度較大,例如“國家留學基金資助項目”,還有的項目申報條件未做具體要求,由單位進行限額推薦,例如“江蘇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部分項目申報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申請公派出國時必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階段合格”、職稱晉升時必須“發表相應的論文”等、申報科研課題時必須“具備一定工作基礎”等。臨床醫學人才在進行職業規劃時,在政策的把握上可能不夠全面,這就要求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臨床醫學人才職業規劃的指導。
[1]劉敬,方鵬騫,高紅霞,等.公立醫院行政管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管理狀況與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1,24(10):78-79.
[2]趙沛,朱濱海,湯楊.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4):616-620.
[3]衛蕾.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推進人才隊伍建設[J].中外醫學研究, 2011,9(34):154.
[4]周凌明,劉玉秀,楊國斌,等.綜合性醫院醫生分層次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3):50-51.
R193.8
C
1003—6350(2016)21—3588—04
2016-06-06)
江蘇省衛生廳面上科研課題(編號:H201308);南京醫科大學2015年教育研究課題(編號:JYZ2015001)
朱濱海。E-mail:zhubinh@sina.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