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娟
內容摘要:閱讀習慣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得知識并且不斷養成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文從優化閱讀環境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初中生 閱讀習慣 閱讀環境
一、優化閱讀環境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一個好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只有閱讀環境提高了,學生才會對閱讀產生興趣,才會真正的去喜歡閱讀,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
1.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環境的教育對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家庭是除學校外的第一大教育場所,若家長的全力配合,充分給孩子安靜的閱讀環境,全力給予學生物質以及精神支持,能加速促成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家長需要用實際行動來感染孩子,配合教師所擬定閱讀計劃,督促學生定時閱讀等,支持孩子閱讀,帶動孩子閱讀,和孩子交流閱讀經驗,給孩子一個輕松的閱讀氛圍,不能一味的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
2.社會環境
在日益智能化的現代社會中,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的渠道太多,通過從網絡 、電視上、動漫等等多種試聽媒體來獲取信息容易使學生乃至人們忽略最基本、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因此,建立健全的文化設施、專業化的閱讀平臺、讀書網絡顯得尤為的重要。加強閱讀環境的建設,需要提高公共圖書館的質量,倡導全民參與誦讀經典,開設相關講座和課程,使人們能夠受到各式各樣的文化熏陶。
3..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每天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學生能否養成好的閱讀習慣與學校能否有好的閱讀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如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則需要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學校應及時更新學校圖書,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安靜讀書的地方。鼓勵開展讀書月,讀書節等活動,制定新的學生成績評定標準,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出發充分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鼓勵表彰全校師生一起閱讀,營造全校閱讀的良好氛圍。
二、教師學會有效指導學生閱讀
教師要引領學生,不斷強化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 “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教師應根據教學的情況教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讓學生閱讀經典書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由于書目的種類繁多,初中生的學業時間比重大,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章或書籍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為學生推薦書目,讓他們有選擇的進行閱讀。
2.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去閱讀
若沒有教師指導學生,學生則會盲目的閱讀,導致閱讀效率低下。教師應切實指導學生有目的的閱讀,在他們閱讀之前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比如讓學生找出典型的句子或段落加以賞析,加深他們的印象,寫作時還可以模仿借鑒,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教師還需要倡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計劃每天的閱讀時間,計劃該怎樣進行閱讀,計劃多長時間達成閱讀目標。
3.指導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
合理的安排時間進行有計劃的閱讀對初中生來說很有必要。在課內閱讀時,教師要給學生制定一個時間,讓他們帶著問題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一篇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和速度。有些文章適合泛讀,那么就只需引導學生學會了解文章的故事大概,而有些文章適合學生要去精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減少閱讀的時間,形成好的閱讀習慣。
4.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來增加閱讀的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應該學會利用好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首先,教師應該從閱讀的價值和目的入手去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利用豐富的書本內容去喚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彼此交流讀完書本的體會和心得,促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會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老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在每堂課上課前的五分鐘,讓學生到講臺上講講他們所閱讀過有趣的故事,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經常舉辦讀書會,讓學生分享所讀書籍,老師進行評價和指導,讓學生對閱讀有正確的方向,并對學生加以鼓勵,使學生有閱讀的成就感,增強自己的閱讀欲望。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