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一人才定義從思想認識上突破并摒棄了傳統的如只有高端、尖端等少數精英才是人才的狹隘人才觀,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規定了人才必須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從本質上揭示了人人皆可成才、特別是每位學生皆可成才的思想理念,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學生、怎樣培養人才指明了正確方向。
說每位學生皆可成才,是有科學依據和實現條件的。
首先,人的自身發展為學生的成才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人的生命或生理角度來看,人人都有大腦、能思維,有五官、能感知,有四肢、能勞作,有體魄、能生存。其中尤其是人到了青春期,腦和神經系統從結構到機能上的一系列的發展變化,為人的心理發展與成熟、特別是邏輯抽象思維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生理機制,從而為人的成才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從人的生存需要來看,人人為了生存,都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過著舒適、舒坦的生活。這為人的成才提供了動力資源。從人的心理發展來看,人人都有好奇心、不服輸、爭強好勝、不甘示弱、心中有夢、渴求希望、充滿幻想的本能,都有自己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想追名逐利、出人頭地,小到修身齊家,為家庭、為親友謀幸福,大到治國平天下,負責任、敢擔當,樂于創新,為人民謀利益。這些又為人的成才提供了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以上這些人的內在因素在人的成才過程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其次,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僅為學生的成才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受教育的環境,而且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受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優質資源和教學設備。
一是國家狠抓基礎教育,讓人人受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受歷史條件種種制約只有少數人接受基礎教育的社會現實。如現階段國家依法規定適齡孩子必須依次接受早期的幼兒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二是國家非常重視高等教育、高端尖教育,做好人才培育工作,落實好人才強國戰略。三是國家構建各種信息途徑的“立交橋”,為學習者提供不受時空限制,方便、靈活、個性化、交互性的學習資源,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創造了條件。四是社會各階層、社會各行各業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干事、有人做事,為人的成才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和發展的空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國家這些好政策、新舉措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需要為人的成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第三,學生自身的不斷努力。
每位學生皆可成才,就是每位學生在上述的自身發展前提下和社會所提供的條件下,通過學生自身的不斷勤奮努力,不斷刻苦學習,并在學習實踐中積累知識、經驗,促進自身發展,不斷創新,體現價值,達到上述的人才定義的基本標準要求,堅信自己,就能成才,就是人才。也就是說只要學生掌握了專門知識或專門技能,從事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作貢獻或者說只要學生具備較高的能力和素質就能成才,就是人才。
第四,老師的精心培育。
每位學生皆可成才,這一思想理念與以往的傳統的狹隘人才觀只注重培養少數尖子人才不同,它向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達到人才標準且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育人責任更大。那么身為教師,我們怎樣去培養學生,使他們個個都成才呢?我想應該從如下一些方面作出努力:
學生品性的修煉。品性決定做人的高度。人,一旦修煉有了良好的品性,就能在復雜多變的人際交往中,不被利害左右,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用一顆平和、包容、開放、進取的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待人處事、想問題、辦事情,首先為別人,然后為自己。品性決定前進的方向。人,一旦修煉有了良好的品性,就能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不讓勢利困惑,辨明方向,找準自己,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放眼未來,無限風光,把握現在,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積德富人,厚學豐才,廣識增智。品性決定事業的成敗。人,一旦修煉有了良好的品性,就能在千難萬險、千挫萬折中,不灰心喪氣,以樂觀的心態、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險,克服挫折,堅定而勇敢邁向既定目標,取得勝利,獲得成功。對此,身為教師應從興趣、態度、情感、交往、意志、理智等方面修煉學生的品性,使之興趣廣泛、態度正確、情感豐富、交往積極、意志堅強、理智健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
學生知識的獲得。知識是人的生命源泉。人,一離開了它,就會思想愚鈍、思維不暢、目光短淺、神志木然。知識是人的生命靈魂。人,一擁有了它,就會思想博大精深、心志闊大高遠、目光廣闊遠大、精神崇高峻偉。知識是人的生命支柱。人,一占有了它,就會頂天立地,撐起一片天,成為大寫的“人”,一個立體的“人”。對此,作為教師應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獲得知識。首先,從書本里獲得知識。通過書本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可以獲得前人或別人留下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豐富自身,完善自我。其次,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引導學生反復實踐,積累經驗,增長才智。第三,從人腦反映上獲得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對周圍世界進行觀察、分析,形成認識,獲得感受,成就自己。通過上述三種途徑獲得知識,對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思想觀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智能狀態的發展、實踐活動的增強、技術經驗的積累、行為表現的凸顯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學生智能的培養。智能決定認識問題、提出問題的高度,決定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的深度,決定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力度。智能引領實踐活動進入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境界。智能是實現人的行動走向成功的關鍵。可見,培養學生智能相當重要。我們應培養學生感知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聯想力和注意力等,還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控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挖掘并開發學生的潛能,使之成才,成為國家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生方法的習得。方法決定成敗。成人的方法。首先確定做人的基本標準:品行高尚、心地善良、心態良好、個性溫良、敬老愛幼、待人寬容、處事大度、交往合法、文明得體、誠信率真、生存有道、變通有度、遵紀守法、團結助人、辦事負責、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取長補短、樂觀自信、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等。其次,確立心中的學習榜樣。觀察身邊哪些人受人歡迎,哪些人不受人歡迎,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從中找準學習的榜樣,確立學什么怎樣學,弄清向他們學習什么、為什么要向他們學習、怎樣向他們學習等一系列問題。第三,規劃自我行動。心動不如行動,只有行動,才能實現怎樣做人的追求。規劃中應包括做人背景、做人目標、做人內容、做人方法、做人條件、做人困難及對策等。第四,認真實施規劃。實施中要循序漸進,一一落實,不能操之過急,要穩步上升。實施中應特別注意記好做人筆記,以利分析總結,自我反思,不斷提高。第五,學會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是督促自我不斷前進的最好方法。采用隨時評估與階段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隨時評估利于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少走彎路;階段評估利于從感性到理性的系統分析,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吸取教訓,反思前行。還可采用自我評估與他人評估相結合的方式。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我評估出現艱難(或為難)時,不妨請他人來評估自己,請他們作出公允公正的評估,從而避免自我評估的偏頗,便于自我順利地實現做人的目標。以上所說的做人方法要循環往復進行,因為做人、成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的事。成才的方法。首先創造新我的信念。新我,就是自我肯定,我行;自我激勵,我敢;自我超越,我值!其次實踐新我的理念。新我,塑造內在成功的自我;新我,實踐要確定目標、制定計劃、鍛煉心態、抓住機會、知難而上。第三升華新我的責任。新我,發奮圖強;新我,求實創新;新我,擔當奉獻;新我,有益社會。
品性修煉、知識獲得、智能培養、方法習得四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為作用統一于學生自身努力的發展中,成就其學業,使之成為社會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明勤.教師工作方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
[2]王明勤.中學語文教學的“三自三導”法[J].現代語文(中旬刊),2012,(11).
[3]王明勤.志大識豐起眼光[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旬刊),2012,(11).
(作者單位:江蘇灌云縣伊山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