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肖
一、高校古箏教學的社會意義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優秀音樂師資的任務,古箏課程作為音樂教育的選修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觀念,提高審美修養,豐富音樂知識,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高校古箏教學現狀及弊端
高校古箏教學主要沿襲專業音樂學院“一對一”專才教育模式,與自身教學目標不匹配,影響教學成果。
其次,高校古箏教學中采用“一對一”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授課模式,使學生的古箏知識及演奏技能來源單一,教學過程中側重學生對老師的直接模仿,且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再次,現有高校古箏教學中課堂教學模擬與實際教學訓練較為缺乏,對樂器史和專業史等理論文化知識傳授匱乏,不利于未來音樂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培養。
三、高校古箏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及成效
針對上述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及弊端,我小組于2014年開始了關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古箏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項目。以小組授課模式代替“一對一”授課模式,并在我校11級、13級音樂教育專業中進行了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以我校2014級音樂本131,132班為例,開設的中外管弦樂器演奏,一班有二十個人選修古箏,十個人一節課。教學模式轉變后,教師在集體教學中根據每位學生實際情況適當輔以一對一的輔導,因材施教,使整體教學成果得以提高。
第二,在小組授課模式中,教師加入了討論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手段,并搜集樂曲背景資料、人文知識及風俗習慣等,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產生切身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第三,在小組授課模式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個人演奏水平的提升,還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把程度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合奏和重奏,通過多種演奏體驗,不僅使學生能夠互相取長補短,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加強了協調能力。
四、高校古箏教學的發展方向構想
根據我小組成員對高校音樂專業古箏選修課近兩年的課程改革研究及實踐經驗,以及對其成效的歸納與分析,在此,對我國高校古箏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以下構想:
第一,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化,優化組合。根據實踐經驗,小組課的授課模式更加適合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以小組授課模式為主,集體課與“一對一”輔導作為補充,三者有機結合,穿插進行,使古箏教學模式趨于科學化、規范化。
第二,教學課程體系系統化、綜合化。使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技術理論課程、綜合型音樂文化課程、藝術實踐課程等有序結合,既保持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系統化、綜合化的課程體系,使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全方面發展。
第三,教學實踐方面加強。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師資意識和教學能力不足。應社會需求,未來高校古箏教學必將加大對學生教學實踐經驗的培養。
五、小結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古箏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但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創新一定會為古箏教學帶來新的跨越和突破,高校古箏教學必將趨于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使我們的教育更加符合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為現代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綜合性的古箏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欽州學院一般教改項目,音樂教育專業《古箏》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QYJGB39]
(作者單位:欽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