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李 飛,羅銳敏,趙曉慧
(三原縣氣象局,陜西三原 713800)
?
三原縣近43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李群,李飛,羅銳敏,趙曉慧
(三原縣氣象局,陜西三原713800)
摘要:利用1972—2014年三原縣氣象站地面氣象觀測站逐日氣溫、降水量、平均風速、日照時數(shù)等資料,采用5年滑動平均、一元線性回歸等方法,分析三原縣近43年的氣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近43年來三原縣溫度變化特征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時數(shù),平均風速、干燥指數(shù)均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紀80年代氣溫較低,主要由夏季降溫所致;21世紀氣候變暖,四季均有貢獻,以春季貢獻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貢獻最大;90年代降水的減少,主要由秋季降水減少造成。春季風速變化對年平均風速變化影響較大。8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夏季貢獻最大;9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春季貢獻最大;21世紀日照時數(shù)增加,春季貢獻最大。80年代末以前為冷濕期,80年代末到2000年為相對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濕發(fā)展。
關鍵詞:氣溫;降水量;風速;日照時數(shù);干燥指數(shù);三原縣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jīng)歷著一次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0.74℃[1]。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也在升高,尤其是近50年更為顯著,其中以冬季西北、華北、東北地區(qū)最為明顯[2-5]。蔡新玲等[6]指出:關中平原年平均氣溫顯著升高,降水量年際波動較大,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三原縣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平均海拔350~610 m,地勢北高南低,在近十年氣候變化異常明顯背景下對三原縣氣候變化進行全面分析,以期為本地地方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選用三原縣氣象站1972—2014年氣溫、降水、平均風速、日照時數(shù)等要素的逐月序列,利用5年滑動平均、一元線性回歸方法分析三原縣氣候變化趨勢。采用德馬頓干燥指數(shù)[7-8]表征三原氣候的干燥程度,即

式中,I為年干燥指數(shù),R為年降水量(mm),t為年平均氣溫 (℃)。季節(jié)按照氣候統(tǒng)計學劃分,即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次年2月。
2氣候變化分析
2.1氣溫
2.1.1平均氣溫由圖1可看出,近43 a氣溫年際波動較大,呈明顯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96 ℃/10 a。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呈緩慢上升趨勢,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呈現(xiàn)明顯下降趨勢,80年代中期以后持續(xù)增溫,2006年最高為15.3 ℃。各季溫度變化與全年較為相似,夏、秋、冬三季的變化趨勢比全年小,其氣候變化傾向率分別為0.243 ℃/10 a、0.260 ℃/10 a、0.177 ℃/10 a,而春季的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506 ℃/10 a,可見,三原縣四季氣溫均呈上升趨勢,春季較顯著。
從表1可看出,平均氣溫在各年代波動變化,20世紀80年代最低,比43 a平均值低0.5 ℃,21世紀最高,比平均值高0.58 ℃,且氣溫的變化幅度比其它時段大得多。對于各季而言,各年代變化不盡相同。80年代夏、冬季氣溫較70年代分別下降了0.99 ℃和0.12 ℃,秋季變化不大,春季上升了0.05 ℃;21世紀以來,四季氣溫均在升高。三原縣20世紀80年代氣溫較低,主要是夏季降溫所致,而21世紀氣候變暖,四季均有貢獻,以春季貢獻最大。

圖1 三原縣1972—2014年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

時段/年份平均氣溫/℃降水量/mm年春夏秋冬年春夏秋冬1972—198013.3813.7725.6613.320.84488.3100.7269.0170.718.61981—199013.0913.8224.6713.220.72568.9115.7274.3179.018.21991—200013.4113.9325.5813.191.14477.3115.1275.6134.217.62001—201414.1715.4225.8113.921.38512.976.1255.6171.817.21972—201413.5914.4026.0313.471.06512.6104.8268.0164.619.3
2.1.2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從年平均最高氣溫的變化曲線(圖略)可見,最高氣溫的年際波動較大,呈上升趨勢,5年左右的周期變化顯著。各季平均最高氣溫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呈下降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均為上升趨勢,春季變化最明顯,高于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率,冬、秋變化基本一致,低于年平均氣溫趨勢率。夏季年代變化不明顯。
年平均最低氣溫整體為上升趨勢(圖略),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較平穩(wěn),從8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前在波動中緩慢下降,21世紀以后平均最低氣溫升高顯著。冬季5年滑動平均曲線與全年一致,波動中呈緩慢上升趨勢,春、夏、秋三季在21世紀前呈波動變化,趨勢不明顯。
2.2降水量
從圖2可看出,三原縣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總體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959 mm/10 a。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末,降水量呈下降趨勢,1996年最低為295.9 mm。90年代后期降水為上升趨勢,2003年最高為824.2 mm。各季降水變化不一致,夏季變化不明顯,春、秋季與全年趨勢較為一致,冬季呈減少趨勢,但是降水量較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梢姡喝h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1972年以來降水減少主要由秋季降水減少造成。

圖2 三原縣1972—2014年降水量變化趨勢
20世紀80年代降水量最多,比平均值偏多56.3 mm,90年代最少,較比平均值偏少35.3 mm。從表1可看出,降水量80年代春、夏、秋都在增加,冬季略減少;90年代春、秋、冬均減少,夏季略增加。三原縣80年代降水增多,春季貢獻最大;90年代降水減少,主要由秋季降水減少造成。
2.3平均風速
從圖3可看出,三原縣平均風速的年際變化較小,總體呈減小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048 (m/s)/10 a。上世紀70年代維持高風速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平均風速呈明顯下降趨勢,1982最小為1.47 m/s,80年代中期以后到90年代末年際波動變化明顯,90年代末以后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風速最大為1.98 m/s。各季平均風速變化與全年基本一致,5年滑動平均曲線秋季與全年接近,各季無明顯差異。

圖3 三原縣1972—2014年平均風速變化趨勢
從表2可看出,20世紀70年代風速最大,之后減小,90年代減至最小,減幅較80年代小。春季平均風速最大,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小。80年代平均風速除冬季略有偏大外,其他三季均偏??;90年代春、夏季略有增大,秋、冬季減小,冬季減少幅度較大;21世紀以后,平均風速迅速增加。由此可見:三原縣春季風速較大,春季風速變化對年平均風速變化影響較大。

表2 三原縣1972—2014年各階段平均風速和年(季)日照時數(shù)
2.4日照時數(shù)
從圖4可看出,日照時數(shù)呈波動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0.872 h/10 a。日照時數(shù)20世紀70年代呈上升趨勢,1977年最多為2 525.40 h,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1993年最少為1 405.90 h;之后到90年代末期,年日照時數(shù)呈上升趨勢;21世紀初年日照時數(shù)年際變化較大。各季日照時數(shù)變化不一致,只有春季為增加趨勢,夏、秋、冬季與年日照時數(shù)變化趨勢一致,呈減少趨勢,夏、冬季最為明顯,由此可見:三原縣日照時數(shù)減少夏、冬季均有貢獻。
從表2可看出:20世紀70年代日照時數(shù)最多,比歷年平均值偏多213.54 h,90年代最少,平均值減少134.19 h。80年代四季均為減少,90年代,春、秋季減少,夏、冬季增加,21世紀四季均為增加。8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夏季貢獻最大;9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春季貢獻最大;21世紀日照時數(shù)增加,春季貢獻最大。

圖4 三原縣1972—2014年日照時數(shù)變化趨勢
2.5干燥指數(shù)
由圖5可看出,干燥指數(shù)80年代末以前出現(xiàn)極濕年,降水較多,氣溫較低,相對濕度較大,為相對冷濕期;80年代末到2000年,干燥指數(shù)明顯減少,降水偏少,溫度偏高,相對濕度減小,為相對暖干期;2000年以后干旱指數(shù)上升,溫度升高,降水增加,為暖濕期。
3結論
(1)降水量年際變化在波動中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96 mm/10 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降水減少主要因秋季降水減少造成。20世紀80年代降水增多,春季貢獻最大;90年代降水減少,主要由秋季降水減少造成。

圖5 三原縣1972—2014年干旱指數(shù)變化趨勢
(2)三原縣溫度變化特征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96 ℃/10 a;20世紀80年代氣溫較低,主要由夏季降溫所致;21世紀氣候變暖,四季均有貢獻,以春季貢獻最大。
(3)平均風速的年際變化較小,總體呈減小趨勢。70年代為高風速區(qū),90年代處于低風速區(qū),各季平均風速的變化與全年基本一致,但春季風速較大,對全年風速變化影響較大。
(4)日照時數(shù)呈波動減少趨勢,日照時數(shù)減少夏、冬季均有貢獻。8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夏季貢獻最大;90年代日照時數(shù)減少,春季貢獻最大;21世紀日照時數(shù)增加,春季貢獻最大。
(5) 三原縣80年代為冷濕期,90年代為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進展[J].科技導報,2008,26(7):35-37.
[2]孫成權,高峰,曲建升.全球氣候變化的新認識——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價報告概覽[J].自然雜志,2002,24(2):114-122.
[3]湯懋蒼,湯池.歷史上氣候變化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初探[J].高原氣象,2000,19(2):159-165.
[4]張家誠.中國氣候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343-350.
[5]白冰,薛萬孝,孔令旺,等,甘肅省1963~2012年氣候變化特征[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3,33(2):41-45.
[6]蔡新玲,高紅燕,王繁強,等.氣候變暖背景下關中地區(qū)水熱資源變化分析[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9,27(3):226-231.
[7]王艷姣,周曉蘭,倪紹祥,等.近40 年來青海湖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分析[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3,26(2):228-235.
[8]黃露箐,鄭德娟.一種干濕氣候指數(shù)的計算方法[J].氣象,1997,23(3):16-20.
中圖分類號:P467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李群(1964—),女,漢,陜西三原人,工程師,從事氣象科技服務與地面測報。
收稿日期:2015-07-09
文章編號:1006-4354(2016)01-0016-04
李群,李飛,羅銳敏,等. 三原縣近43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陜西氣象,2016(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