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莉
摘要:從青少年發展特點入手,就敘事治療理念運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的適切性進行分析,探討了青少年社會工作情境中使用敘事治療的具體應用形式與技巧,提出多樣化實務思路,豐富了本土化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手法。
關鍵詞:敘事治療 青少年社會工作 應用
敘事治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澳大利亞Micheal和新西蘭的David Epston共同創立引入家庭治療領域。作為一種新的助人范式,敘事治療強調重構經驗、賦予新的意義、探討價值、創造生活的獨特視角,為解決個體生命困惑、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個人意義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技巧而被社會工作領域關注。青少年正值自我快速發展、探索人生價值與意義、整合自我經驗的人生發展關鍵時期,呈現出思維活躍動蕩、不易受傳統說教影響、勇于嘗試與偏差行為共同存在的群體心理特點,成為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關注點和出發點。與以往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以專家指導為主的治療范式不同,敘事治療所具有的創意性元素、尊重個人探索以及將人與問題分別開來、平等身份下共同探索成長和經歷的獨特理念,更適合協助青少年處理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障礙。
本文就敘事治療運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適切性進行分析,探討了青少年社會工作情境中使用敘事治療的具體應用技巧,探討了青少年社會工作情境中使用敘事治療的具體應用形式與技巧,提出多樣化實務思路,豐富了本土化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手法。
一、敘事治療應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適切性分析
與精神分析、行為認知治療學派以專家指導為主不同,后現代認知倫和哲學觀為背景興起的敘事治療更強調關注問題而非個體、注重社會文化與環境因素而非個人心理層面、關注關系自我而非心理自我、平等身份共同探索,更適合應用于青少年問題的治療與干預。
(一)問題外化視角更適合處理青少年的發展性問題
青少年處于人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身心發育和激素水平的快速變化可引起行為沖動、情緒易起伏波動、對外界環境敏感反應強烈。同時,青少年時期勇于探索和體驗不同人生閱歷的需求,決定了青少年面臨的問題具有一過性、階段性和發展性特點,暫時的問題和困境不能簡單等同或歸因為個人內在固有的性格品質。敘事治療指出,很多青少年案主常將生活中的問題等同于自己內部的屬性——自己本身就是問題,這種想法使個體陷入沮喪的情緒,大大降低了自我發展與完善動力,反過來又導致問題的加重,這種情況在青少年輔導中尤為突出。敘事治療的問題外化視角更適合引導青少年跳脫出暫時性的發展困境,保護其內在成長和完善的勇氣,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問題。
(二)敘事療法為青少年發展提供了一個多面化視角。
個人經歷塑造著青少年的信念系統與解決問題策略。敘事技巧擅長處理個體過去經歷,在共同的敘事工作過程中體驗對過往人生經驗感受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更深層次的心態與信念改變或成熟。符合青少年處于快速的心理發展時期,個體需要更多新的視角和觀點啟發及內化。有學者指出,與其將敘事治療看做個人問題的療愈方式,更中肯的定位則是透過個人經驗的解構和重構過程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嶄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青少年心理發展提供更多面化的視角,發展成為成長過程中處理困境的積極有效應對方式。
(三)敘事治療過程注重在社會文化背景中對青少年個人問題的處理與引導。
青少年階段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和價值信念、行為準則在社會生活中深受社會文化背景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處理個人問題時也應更多考量到社會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敘事可以提供框架和意義幫助青少年基于廣闊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關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促使個體的自我或認同獲得發展,這也更為符合青少年社會化的一般規律。
(四)利用話語情境協助青少年自我的內在對話與發展
自我在社會生活中可以透過言語表達形成和被影響,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故事中受到啟發以及故事的續寫等話語建構過程中潛移默化影響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軌跡。受社會建構理論啟發,敘事治療以個人經歷為藍本、以故事創作為媒介,讓案主在故事創作中進入個人的、精神的過程——內在的自我對話,實現了從關注實體自我到對話自我的輔導視角準變。敘事治療創意性強,適合青少年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對自身成長軌跡更勇于探索的特質。個人的成長故事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脈絡呈現,與青少年一起進行的敘事治療對話中,并不要求按照既定的對話思路或地圖展開,對話更像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其中的經歷和發展過程是由青少年和社工一起完成,甚至青少年在后期可以表現出生命階段所特有的創造性和探索生活的勇氣,這也正是敘事治療中希望帶出的效果。
二、青少年社會工作中敘事治療的應用形式及技巧
與其他心理治療范式不同,敘事治療的運用模式與操作技巧更為靈活與多樣,呈現出助人工作的藝術化特點。在當今社會資訊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社會工作者將敘事治療應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的嘗試中拓展著其應用形式和操作技巧,豐富了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實踐經驗。
(一)隱喻故事的應用
問題外化與重構技巧是敘事治療應用最廣泛的技巧,使用隱喻命名問題、改寫故事架構可以實現將問題與個體之間形成分離、避免案主直面問題時產生的阻抗心理。隱喻是透過言說另一事物來替代或表達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可以讓案主將難以直接說出或面對的人、事或情境輕松地自我表達,保證了治療談話中交流的暢通。不同年齡的孩子對自身問題的隱喻外化接受性都顯示出非常好的效果,如一個被診斷為多動癥、喜歡騎車的六歲男孩,在工作者的啟發下,將多動癥引起的各種失控行為與自己的關系比喻為沒帶剎車的自行車,并順利地一起探討如何確保每天出門時剎車都正常工作的各種措施,且在生活中獲得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協助——在出現失控行為之前有人可以提醒他“啟動剎車應急預案”。孩子與環境的游戲式互動避免了多動癥這一問題標簽化給孩子可能帶來的負面暗示效應,同時處理問題過程也成為讓孩子與人際環境產生良性互動的正向成長經歷。經過一段時間的隱喻敘事治療干預,教師和家長反饋孩子在校和家庭中失控行為明顯減少,評價其自控意識和能力也有顯著提升。問題的表述即反應個體內在的態度與行動目標。在如何協助青少年選擇最適合的個人問題隱喻時,邁克爾·懷特指出協助孩子設定個人決定時通常會優先選擇申述比喻而避免競爭性比喻的使用,如想要解決失控行為的孩子可能會說“消滅他們”、“教育他們”等競爭性比喻。就上面的兒童個案而言,治療師可以引導將治療的重點放在不是消滅問題而是“重新獲得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己決定是否帶剎車)正向努力目標,賦予孩子應對自身問題的更多主動性與力量感。
(二)書信與寫作治療
敘事治療的本質是有目的有意義的語言表達,治療性信件、自傳、日記、主題性書寫等寫作治療方式同面談一樣可以成為敘事治療的新途徑。與普通意義上的信件不同,治療性書信是由青少年與治療師在面談之外所進行的繼續話語溝通,是輔導室外繼續進行的治療。面談之后,青少年可以通過書信及寫作的方式繼續展開對個人生活的解構同時實現故事和新的生活意義的建構。案例研究表明,治療性書信與寫作對青少年個案的問題處理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互聯網社交媒體日益盛行的今天,有研究者發現微博等社交平臺提供了個人生活敘事交流機會,增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諧平衡發展。治療師可以協助青少年拓展自己生活重構的書寫平臺,如引導青少年案主利用qq空間、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平臺展開個人生活故事的書寫。在敘事治療強化新故事環節的理念是外人見證,他人的反應對案主的改變具有重要的意義。互聯網書寫平臺提供了線上時空青少年與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互動,可以看作是實現新故事強化治療效果的新途徑。
(三)青少年小組工作中敘事治療的運用
團體情境下的小組工作活動開展是最受歡迎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開展形式,有研究者提出團體工作中運用敘事治療在很多情境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團體的寬松人際氛圍中,成員可以透過故事獲得他人的傾聽和肯定,激發其自信心和自我接受、自我改變的動力。同時,敘事治療團體更符合中國群體文化背景,在中國有著更積極的效果。與傳統的小組工作中的故事講述不同,在青少年敘事取向的小組活動中,治療師應當注意對團體中個人故事的解構與重構,利用團體的內在動力和人際互動,引導成員在自我反思和創作的基礎上,通過新故事的重構真正實現個人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
參考文獻:
[1]黃銳.論敘事治療模式的形成及其運用[J].社會工作,2009,(4):27-29.
[2]林盛.解讀敘事心理治療的三部曲[J]心理與健康,2010,(2):48-49.
[3]邁克爾·懷特.敘事療法實踐地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9):18.
[4]施鐵如.寫作的心理治療與輔導:功能、遠離及其應用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2):116-121.
[5]趙兆.敘事治療信件在青少年學習困難個案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5,(6):74-77.
[6]林盛,林琳.敘事信的力量:解讀臺灣敘事治療的書信療法[J].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3):21-22.
[7]黃華.微博的敘事本質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建構[J].福建教育,2014,(7):6.
[8]單文曉.試論敘事治療及其在社工領域的應用[D].濟南:山東大學,2014,(21).
[9]陳紅莉.敘事治療在團體工作中的運用與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1,(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