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雄
摘要:生活是學習知識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大社會、大生活融于課堂,為學生的成長、教學服務。從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生活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數學生活化教學 應用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學習應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將數學學習回歸生活,讓課堂充盈生活氣息,是新理念下轉變小學數學教育觀念的一個重大命題。
在我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利用互聯網獲取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通過知識動態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探索樂趣,這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課堂更鮮活生動,使學生的能力能更有效的提高。
一、巧設活動,事半功倍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轉化為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感興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數學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如在《統計與概率》的教學中,讓學生去收集家里的水、電、電話費、一個月的收入、支出情況等等。由于數據都是同學們親手收集日常生活的真實材料,所以他們對制作圖表、分析圖表都特別感興趣,學習的容量自然遠遠超過書本,還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結合生活實例組織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勇于探索的強大的驅動力。
二、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
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必須密切注意學生的思維動向,了解學生的生活知識層面,聯系學生生活中對生活數學掌握情況,以學生的生活為起點,在隨時變化的起點上抓住時機,及時切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對學習活動做出審時度勢的調整,把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做到學生能夠探索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能夠發現的,教師不去暗示。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
如在學習了小數乘法后,我設計了一個“上街購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家長,有50元人民幣,到街上應怎樣購買物品?要從哪些方面考慮購買呢?學生在探討的時候,發現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價格等,也考慮到家中的實際需要等。如在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計算:小麗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邊建一個長方體游泳池,長12米,寬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機每車拉土0.9立方米,請你幫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幾車?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真實再現了現實生活,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增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在每一次學完新課后,就嘗試著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例如,在教學《人民幣》一課時,在課堂上創設“紅領巾市場”的情境,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實際進行交易,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學會使用人民幣,并進行計算,做到算對錢,不出差錯,學生在游戲中練習了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四、回歸日常生活,注重實踐
數學學習應該是“書本中學數學”和“生活中做數學”并存,在數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讓學生創造與真實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要嘗試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突出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小學六年級利息與利率時,做了如下設計:
師:老師積攢了1000元錢,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銀行里,不但安全還可以使自己的用錢更有計劃。
師:聽從大家的意見,現在老師就想去銀行存款,誰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師創設的情境,感受存款的樂趣。)
師:當我們來到銀行的時候,不但會受到存款員的熱情接待,而且會拿到一張存款單。存款單蘊含著怎樣的奧秘?我們在填寫的過程中一起總結好嗎?給予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數學,把知識、能力、人格有機地融合,讓學生的各種因素碰撞后的靈感在實踐中得以體現。經過師生互動、生生互補,學生可以掌握存款單的填寫方法,并在老師的點撥中,掌握存款的種類、本金等數學概念。
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從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上,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起學生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與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并放手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設想、大膽求異、大膽創新,這才能引導學生在探求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好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