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影
摘要:針對職業教育所面臨的職業素養缺失的現象進行了討論分析,并對其提高的方法提出合理化見解,給出教學案例,并結合自身工作對案例課程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其創新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職業素養 課程研究 創新
本案例課程的設計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點,以虛擬情境下的課程教學為核心,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過程化、具體化,使其更易于掌握;以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使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既依照了傳統的知識模式,又進行細心總結,大膽創新,課堂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經課堂教學實踐驗證,教學效果提高顯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一)職業素養培養的意義
職業素養也是勞動者,(在這里),也就是職業人,在社會生存中的一種重要素質;是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職業素質的養成,是一個從教育意識到教育實踐的過程,是決定從業者職業能力和工作質量的基本因素。提高職業人職業素養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或不足
高職的絕大部分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術能力偏低;一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所學專業發展前景及其個人的發展目標認識意識茫然。有些同學以“小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明顯,以個人利益為核心,注重自己的所取,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缺乏團結、合作、奉獻的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極少部分同學缺乏應有的做人的基本認知和基本的社會責任感;有些同學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清楚,對自身的價值、社會定位等的意識茫然,自我認知不明確,部分甚至錯位。
二、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及建議
(一)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企業生產的技術要求日益高端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對行業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日益提高。
(二)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建議
職業素養對高職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深化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素養,也需要突出培養職業道德素養和綜合職業素養。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具有合格的職業素養為目標。為達到此目標,應以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為途徑。
1.加強職業素養的培養
(1)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
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來進行;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及應用能力的程度,不僅取決于教師的職業能力素養,也取決于學生的領悟、及敬業等方面的能力程度。
(2)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
高職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學和自我激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實現;職業道德是從心而起,通過強化信念、以行業規則為規范而建立的職業人才所需具備的重要素養之一;職業道德素養也是職業從業人員內在而會被外在所凸顯的職業操守。
在實行職業道德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適合而又有效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成功地實現由客觀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向職業道德素養的主觀贊同與自覺的轉化,從而促進職業道德素養價值觀的形成和傳承。
職業道德素養培養課程與專業技術能力培養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相輔相承,互相滲透,成為職業技術教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綜合素養的培養
綜合素養主要包括了溝通、判斷、協調、合作、奉獻精神、責任感及服務意識,人文素養等。以下這部分內容,主要針對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行討論。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起碼的品格,人文素養教育就是在傳授人文知識,提高人文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堅定職業素養的內在品質。也只有在正確而又不懈怠的動力的影響下,才會培養出具有合格職業素養的職業人才。
人文素養缺失,對于現代社會是普遍存在的,又是會被很多努力所必然能夠彌補的;漠視,不是傳統,不是傳承,而是在欲望逐利的殘酷現實中所滋生的人格不完善。
功利主義導致人思想行為的功利性,喪失自我;教育作為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有組織的理性實現,應避免功利主義的熏染。隨著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浮躁的追逐逐漸取代了人們內心清凈的信仰;各種欲望糾纏不清;但是,對于文化的猛醒,就應該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
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主觀的故意和細心,即需要故意去學習,也需要在不經意間細心的去積累;要將對人文素養的“有意”或“無意”,全部累積起來,從而達到人文素養培養或積累的目標。
2.鍛煉職業能力,加速從學生向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化
高職學生的心理都經歷著職業感知、職業認同、職業情感、職業人格的陶冶和分化,演繹著高職學生從普通人向準職業人轉變的心路歷程。針對高職學生的企業工作崗位,開設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能夠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課程。教學形式要以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應用為核心,積極實行先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都具有合格的職業素養,合理推進學生向社會人的轉化進程。
三、基于虛擬情境實踐課程教學研究案例
(一)案例課程教學研究的創新之處
1.本案例課程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演示法。
2.本案例課程的特色
本案例課程是以情境模式引導,采用計算機虛擬方式模擬現實生產一線的流程,針對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學習特點,深入研究特色教學,明確教學要點,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況相銜接,將書本知識與崗位技能相融合、分解、再整合,用適合學生思維特點的方式表達出來,并將其虛擬化、過程化、具體化,進一步明確具體工作崗位的需求;從而實現了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目標;并能取其之長,補他之短;在教學方面有獨到之處,并形成自己的風格。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虛擬情境,在每個虛擬情境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同步利用教師演示法講解,將學生自主練習作為主體,并配合以教師隨機提問,學生回答。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利用適合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及學生自身的配合和領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因材施教,強化個性化培養,盡量使各個層次的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都有較大的提高。
3.本案例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要點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具體的課堂環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個體特征,綜合施教。
(1)問題設置
設置問題時,在知識層次上,問題應采用遞進方式,知識點要環環相扣。
(2)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注意的事項
在回答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具體掌握程度,及課堂表現等實際情況,進行巧妙設計并隨機提問;比如,把簡單的問題分配給本次課中沒有注意聽課的同學,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他們課堂聽課的積極性;而把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分配給本課程中表現優秀的同學,以培養較高層次的技術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職業素養。提問的問題可以在授課內容的范圍內,針對具體部件隨機選問,并適時給予適當的鼓勵(給出課堂表現成績等)。
(3)“搞活課堂”,即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高職生的課堂積極性,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案例課程研究的思路
本案例課程以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長現狀為現實基礎,以計算機軟件中設置的虛擬情境為依托,緊緊依照現實生產一線裝卸環境及其具體工序,通過教學方法的實現,培養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職業道德及溝通、判斷、協調、合作精神等職業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可以使用盡量具備人文素養的語言或方式;并獨具匠心。
本案例課程以教學實踐為前提,以改變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輔,其研究思路即在以有針對性的實施設計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具備合格職業素養的人才為目標,在不斷的創新與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中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四、對于職業教育工作的感悟
深切體會到教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工作的意義;是文化傳承,是新知識文化的創造,是學生思想進步的推動力、助燃劑;教師的工作態度,體現著全社會中堅力量的職業態度趨勢,也體現著全社會的價值取向;是體現自我價值追求與社會現實取向的共鳴。
體會“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和給我們帶來的思索、價值及靈魂撞擊;知識在不斷更新,時間、空間、價值取向在變化,所以“活到老,學到老”是必要的,這也是一種奉獻。
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樣的信心完全建立在昔日及現在努力的基礎上;我們的信心又會化作工作中的熱情,從而讓我們的學生收獲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因為教育體現在學生那里不僅對知識而言,也是對思想、意識等的取舍與選擇。
教育,是對人的培養,更是對人的考驗;就像長跑,起跑線在自己腳下,雖然終點遙遙,但不論沖刺的勇敢還是堅忍的耐力,都是美麗的力量。
教育,就是用人性中的美來感染人性中的不美;用慧與善來改造人性中的缺失;用心靈的愛,來渲染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個人認為這是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共存的期盼。
用心感受,用心體會;但存善念,但結善緣。
五、結語
本文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及其職業素養的現狀,通過案例教學研究,詳盡的介紹了本課程中各主要教學部分的相關細節設計;主要突出高職特色,利用了高職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學形式新穎,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任雁敏.大學生職業素養重要性及培養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7):79.
[2]周春麗,李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高與對策[J].世紀橋,2011,(11):90-91.
[3]劉偉.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0.
[4]虞希鉛,李小娟,焦陽.論當代青年職業素養的教育[J].青年教育,2013.
[5]倪紅霜.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114-115.
[6]徐艷霞.高職人文素養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