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娟
摘 要:在教學過程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將直接關系到生物學的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對學生的創新教育。本文從幾個方面介紹生物學教學中課堂自學的指導方法。
關鍵詞:高中生物;精講巧練;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檢查評價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學是一條有效途徑。生物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進行課堂自學的指導,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以下是筆者指導學生課堂自學方面的一些探索。
1 精講巧練,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
課本是教學之本,學生知識大部分來源于課本。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尋找答案,培養其自學能力。但教師的講授時間也相應縮短,教學任務難于完成,這與學生自學的時間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這一矛盾解決不好,課堂自學的指導也就無法開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調查研究,要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首先教師要真正明確開展課堂自學是為了教會學生怎樣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信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其次是要深入分析大綱和教材,列出章節精講的內容和必講的重點和難點,將講全講細改為講準講精,給學生留下較充裕的自學時間。如“哺乳動物的多樣性”一課,內容豐富,學生感興趣,但內涵復雜,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七個小組,分別研究一種代表動物,通過閱讀、小組討論研究進行自學,教師只作啟發引導,這樣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 與多媒體教學整合的形式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也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網絡使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獲得更加容易,學生和教師獲得新知識的機會是平等的,教師不再居高臨下;網絡也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成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因此,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也必須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群體智力發展的多重性,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利用各種條件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一是網絡調查和搜集型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習興趣,提出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然后根據課題搜集相應的資料。健康問題是當今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人類遺傳病與優生的知識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容易產生最直接的價值效應。二是網絡參與型教學模式 新時代的青年最喜歡網絡,生物教學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關注社會熱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到網頁制作之中。筆者在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教學時,采用了網絡參與型教學模式。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而環保意識的樹立和增強不應是課堂說教,而應該讓學生動手參與,在行動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教材關于生態環境的現狀等內容顯得相對陳舊和單薄。針對教學目的和教材的不足,筆者提前兩周,依據異質分組的原則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每5人組成1個學習小組,要求教客網論文頻道/discourse/學生通過網絡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從各個方面感受污染的危害性;收集自然保護區的有關資料,按照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類型或主要保護對象等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等等: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單網頁,或下載這方面的文字資料、圖片,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用Frontpage對其進行重新編輯和鏈接,制成新的網頁,也可以運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等等。上課時,讓學生瀏覽各小組的成果,并進行評價。幾乎所有的學生(包括平時不愛學生物學的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表現出了良好的興致,他們從搜集資料到課堂發言都相當活躍。有的學生還通過BBS、E-mail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節課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網絡這種形式,圍繞生態環境保護這一主題開展,既動員了全體學生參與,又調整了課堂教學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三是實驗模擬教學模式 利用制作平面動畫和三維動畫模擬生物現象,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靜止問題動態化,復雜問題簡單化。“DNA分子的結構”這節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復雜,但它是學好DNA復制和基因表達的基礎,也有助于學生理解DNA為什么能成為遺傳物質,所以讓學生把DNA分子的結構理解透徹是很重要的。
3 合理安排,有的放矢
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學時間,所以應該合理安排,選擇有利于點撥的內容自學。每節教材的前言和對某些現象或過程的描述由教師講解較好,并適當增刪內容,力求做到生動,富有吸引力,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對自學內容的引導作用。而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一般由學生獨立閱讀,自己得出準確答案。對于重點的知識、難點或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盡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以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例如“皮膚”一課,重點知識是皮膚的功能和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教學中,“皮膚的結構”由教師結合掛圖講解,而“皮膚的功能”由學生自學,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本,列出皮膚的功能,然后小組討論,找出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為什么經常曬太陽的人皮膚較黑,而長期在室內工作的人皮膚較白?為什么天熱時出汗多,而天冷時出汗少等現象。這樣既解決了重點問題,又突破了“結構與功能相應”的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 查評價,激發自學熱情,提高自學能力
通過課堂自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如單有自學布置而沒有檢查,自學就無法落實,而有檢查沒有評價也會打擊學生自學的熱情。在教學中,對一些較易混淆的概念和較難懂的問題先讓學生討論,再由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回答,并當場給予評價,對回答好的打成績予以鼓勵。同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多指導如何區分重點、如何進行歸納分析等,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充分肯定優點,以激發其自學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自學能力。當然對學生課堂自學的指導,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從點滴的教學做起,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總之,現代化教學不僅能更好地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且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研究性學習課題。在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能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精神和包括生物信息技能在內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龔正行.怎樣指導學生自學生物學.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蔣新民.科學指導學生自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學生物學,1999(3).
3 蔡建法.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生物學通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