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朋磊 和壯
摘 要: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也能表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它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所以各國都把發展機械制造業放在本國發展的首位。本文將對中國機械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闡述。
關鍵詞:機械制造;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1 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 相對于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落后的機械行業發展面貌必然會難以為繼,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是默默無聞一蹶不振還是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很顯然中國選擇后者,所以中國必須加大對機械行業的重視程度,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追趕甚至超越發達國家,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現狀
從中國目前的機械行業發展情況整體來看,中國機械制造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并且具有比較牢固的基礎和抗沖擊能力。近年來,我國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且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使我國的機械制造業水平有的很大的發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仍然落后,特別是對于一些高精尖的技術,一直還是在發達國家的壟斷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機械行業發展現狀進行闡述:
生產管理:中國企業現在所實行的管理體制,大多數還是遵循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中國管理實行的是部門管理,以行政性管理、強制指令性管理作為管理方法,嚴格遵守計劃經濟。這種管理體制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初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管理體制暴露出來很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沒有生產自主權,政企不分,所以企業也缺乏生產積極性。還有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聯系交流很難,企業與企業之間缺乏統籌管理。而工業發達強國在管理中廣泛采用計算機技術,推出了準時生產(JIT)、精益生產(LP)、敏捷制造(AM)、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術,重視組織和管理體制、生產模式的更新發展。
制造技術:中國制造業在技術方面落后發達國家很多。一方面,市場急需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設備缺乏,只能依賴進口,另一方面,生產出來的低技術水平的產品出售不暢,造成產品積壓,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究其原因,一是中國企業缺乏自主開發能力,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的技術,另外,對國外的先進技術只是單純地進口,并沒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創新,這就造成了在世界競爭中占不到優勢。
自動化設備:目前制造業正在從以機器為特征的傳統技術時代向著以信息為特征的系統技術時代邁進,進入了一個能夠增強企業在不可預見的多變環境中生存能力的全球化敏捷制造階段,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發展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許多工業國家應用先進制造與自動
化技術實現了設計、制造和經營的一體化,加強了在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而我國在這一方面卻顯得非常的薄弱。目前,中國主要機械制造產品中,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還不到5%。據原機械工業部對9省市639家重點企業的調查,1995年生產主導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際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的僅占17.8%,居國際20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6.9%,居國際20世紀70年代初水平的占48.7%,還有7%的產品屬于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目前,中國生產金屬切削機床2500多種,其中數控機床品種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經達到了30%,德國1990年達到了54%。
機械制造業的生產效率:目前,中國機械行業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約為2200美元,而美國、英國分別高達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中國石油、石化、海洋石油三大集團,1999年銷售收入7616億元,總人數276萬人,人均年銷售收入只有28萬元,而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同年同期收入1650億美元(合人民幣13695億元),總人數僅為123萬人,人均銷售收入達1347萬美元(合人民幣1112萬元)。美國995年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為4760美元,日本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為9800美元,而中國同期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僅為2003.5美元。
3.我國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機械制造業作為一個傳統的領域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積累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經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個方面的個性化需求越加強烈。作為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并已成為基礎工業的機械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下面幾個方面。
環保綠色:綠色智能也是戰略性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綠色制造已成為21世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它是指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它使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不產生環境污染或使環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環保要求;節約資源和能源,使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協調最優化。可以通過改進制造工藝、采用回收再生和復用技術、構建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等方法來實現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也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系統最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智能信息技術將改變機械制造業的設計方式、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綠色制造技術從一定程度上催生和拉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智能制造技術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
智能化:智能化制造系統是機械專家組成的人體一體化智能系統,在機械生產的智能生產活動中,主要將分析、推理、判斷、想法和決定作為制造的理由。
智能系統中的智能主要體現在系統的特性上,智能系統能夠很好的適應發展,模塊化方法在設計和制造的時候,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證。智能化生產的時候,需要對社會環境的污染和能源進行全面的考察,讓市場范圍的競爭合理公平進行。
技術學習: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開始走海外并購的路線,通過海外并購達到海外擴張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效果。通過這種海外并購的模式,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在開拓國際銷售渠道的同時優化售后服務體系,明確國內機械制造企業的定位是性價比。
4.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發展的概況進行分析,從機械制造行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前景兩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可以提高我國機械制造的水平,促進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胡朋磊(1995-),鄭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