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學生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地學習,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本文此理念上倡導歷史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去體會鮮活的歷史事實,并給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發揮自己的潛力,讓學生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學習的輕松和愉悅。
關鍵詞:交流;合作;激活歷史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鋪開,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學生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地學習,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歷史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去體會鮮活的歷史事實,自己建構歷史知識體系,以此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想像力,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發揮自己的潛力,讓學生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學習的輕松和愉悅。那么,在教學中如何以學生發展為本,使課堂活起來呢?根據十幾年的歷史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 創設情境,激發探究熱情
新課程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最終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從探索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長時間保持這種愉悅的心情,最大限度地獲取更多歷史知識。課前導入應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誘使他們從無意注意發展到有意后注意,讓學生在老師創造的良好學習環境中,盡快地帶著對本節課內容的濃厚興趣,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
課前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播放視頻、音頻、精美課件,能圖文并茂。可以懸掛大幅掛圖如《清明上河圖》,可以激情演說,可以小短劇表演,如:講三國鼎立可以插用《三國演義》主題曲,講民族大融合,可以用音樂《愛我中華》,講香港、澳門回歸時可用《七子之歌》等。在講《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這一課時,我用了電視劇《天龍八部》的多幅劇照,學生的熱情瞬時被點燃,指點著圖片中的主人公,討論者電視劇里面的劇情,我順勢導入:這部電視劇里的三個主人公都是當時哪個國家的?其中的丐幫幫主又有著怎樣的多重身份?小和尚虛竹后來的身份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有什么特點?讓我們一起走進著特殊的歷史時代.由此,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跟我一起去探尋這一節課的內容,效果出奇的好。
2 辯論進課堂,碰撞知識火花
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作為本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進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而把辯論引入歷史課堂、激活歷史課堂就是體現課改理念的有效形式之一,盡管這種教學方式不易掌控,但是,把辯論引入課堂確實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對學生來說受益非淺,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讓辯論來激活歷史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歷史課堂的辯論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即一般性辯論和專題式辯論。在歷史課堂上我一般用一般性辯論,一般性辯論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對某些歷史現象產生疑問并發表議論時,有人附和,有人反對,這是帶有很大隨機性的辯論。它沒有固定的人數,也沒有一定的規則,是學生在學習中由于觀點的對立而自發產生的,它主要依靠學生平時的知識積累和靈敏的反應能力。例如:“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貢獻大?”“唐朝的科舉考試重視考詩賦是好事還是壞事?”“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岳飛在抗金徹底勝利之前班師回朝該還是不該?”它一般不能分出高低勝負,只是為了激活歷史課堂,更好的為歷史教學服務。對于辯論中出現的明顯史實錯誤、邏輯錯誤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錯誤也要加以甄別指明,教師要教育學生要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只有讓辯論進入歷史課堂才能讓這一教學形式產生質的升華,才能真正激活歷史課堂。
3 角色扮演,合作感知歷史
新課改的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于教學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獲取、分析討論、利用信息和發現提升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激情,我試著讓學生自主編演了歷史課本劇。歷史課本劇,顧名思義,即以歷史課本內容為依據,以教室為舞臺,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課文中描寫人物活動的語句化作具體人物活動的話劇,是一種很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歷史課本中有很多可供挖掘整理的素材,可以設計成課本劇,例如講“北宋的社會生活”時可以設計一個“北宋某人的一天”這樣的課本劇。由教師提供一些素材,加上同學們課下搜集資料,課堂上由學生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一名同學扮演北宋某人,他在一天的時間中,接觸到的各種人物(其余人物由其他同學擔任),發生的各種事情,在言談舉止中表現出宋朝人的衣食住行、節日、娛樂等生活場景,使同學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這樣的課本劇能夠幫助同學們對宋朝的社會生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比單純教師講授效果要好得多,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表演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同學們搜集、整理資料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再如講“陳勝、吳廣起義”時,可以設計一個“大澤鄉起義”的課本劇;在講“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時,可以設計一個“文成公主入藏”的課本劇,在講“開辟荊榛逐荷夷”是,可以設計“鄭成功怒斥荷軍使者”的課本劇等等,這些課本劇走進課堂,會讓課堂更為精彩,學生也會更加喜歡歷史課堂,課本劇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能夠活化歷史課堂,讓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
4 捕捉新聞焦點,探究史實聯系
“歷史不是對僵尸的臨摹,而是對生命活力的鑒賞。”歷史教學本來就不該是為“歷史而歷史”,否則,不但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也無法完成歷史學科本身應該承擔的任務。歷史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更要讓學生運用這種智慧來關注現實,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所以教歷史一定要與現實聯系與比較,在聯系中拓寬視野,在比較中加深認識,達到用史實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唐玄宗初期的提倡節儉,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到后來的奢侈腐化從而使唐朝走向衰落時,學生得出了“成由儉,敗由奢”的結論,我順勢引導引導學生對當前我國政府提出的“提倡節儉,反對浪費”進行討論,進行評價,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效果非常好。
這種將歷史與現實聯系比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這又是一種課堂興奮劑,學生既關注了國家大事,也牢牢掌握了歷史。在課堂中為學生來幾針興奮劑,讓學生在更多自由空間興趣中找到理解現實鑰匙,從而不僅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民族,也愛上每一堂歷史課。
總之,激活歷史課堂的方式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什么方式,必須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前提,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學生的思維都活躍起來,這樣才能還我們課堂以真實,還我們歷史以精彩,還我們學生以快樂!
作者簡介
李海霞(1981-),女,山東東營 ,漢族,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