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化三大”是新階段湛江市基于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發展提出的新思路,是適合湛江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未來一個階段湛江市的發展將圍繞這一思路持續推進。高職院校作為專業技能人才的主要輸送口,通過培養具備較高實踐能力的人才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湛江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同樣承擔著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三化三大”發展思路引領下,為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在提升勞動精神面貌、引導勞動價值取向和增強勞動技能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存在著勞動教育課程的類型單一、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增強高職學生社會競爭力、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弘揚新時代中國精神、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校企共建勞動基地、引入企業導師搭建大師工作室等實踐路徑。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過去11年的時間里湛江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845.7億元上升到2023年的3793.59億元,這背后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城市產業體系和質量的飛躍。“三化三大”發展思路正是在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從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謀劃,圍繞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應用,使湛江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活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作為湛江市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從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在“三化三大”發展理念以及社會需求驅動下,通過不斷優化教學體系,強化勞動教育和技能實訓,為區域乃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推動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促進湛江整體高質量發展。
1.2 研究意義
從理論層面來看,研究“三化三大”發展思路下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能夠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勞動教育是高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將勞動素養納入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可以改變過去的唯成績論教育模式,貫徹落實“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工作理念,促進高職教育的整體發展。其次,能夠推進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近年來湛江聚焦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著力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高端造紙、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多元化的產業布局下,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提供了更多校企融合機會,能有效地引導高職院校有針對性地將相應專業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中,促使更多高職院校培養對應技能人才。
從實踐意義來看,研究“三化三大”發展思路下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能夠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從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的角度了解湛江市未來發展的需求。其次,通過搭建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課程體系,可以使區域內學生獲得更高質量的勞動教育資源。再次,通過共建校企勞動基地、引入校企合作項目、成立校內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能夠使學生的勞動技能快速提升,接觸最前沿的科技動態,為實現湛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2 研究思路及觀點
2.1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為以下方面,見下圖。
2.2 主要觀點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制造產業和服務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研究的主要觀點是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必須適應新產業、新業態,在人才培養的同時充分了解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而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及目標。本文對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的分析,建立在湛江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發展思路下,力求探索具有當地特色的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為高職學生全面發展賦能,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助力,為中國精神弘揚樹立典范,為社會提供可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3 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湛江高職院校學生對當前勞動教育課程的看法,包括當前勞動教育課程存在哪些不足、期望得到優化和改善的地方等。同時,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湛江市各類行業對高職院校學生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其他地區同類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現狀。
(2)訪談法。通過與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師以及企業代表深入溝通,進一步了解各方對勞動教育課程改進的意見,探討“三化三大”發展思路對勞動教育的影響和作用,為制定實現路徑提供依據。
(3)文獻分析法。通過對高等勞動教育相關研究文獻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建議,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實踐路徑,為促進勞動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4 創新點
(1)內容創新。本文從湛江市未來發展的角度審視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緊密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新工藝、新技術,合理配置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教育內容,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要求,與時俱進更新勞動教育內容,打造符合當地產業需求的特色勞動育人課程。
(2)形式創新。從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的發展方向提出多方參與、多措并舉的工作方法。如開展“走進美麗鄉村”勞動教育活動、走進巴斯夫工廠車間體驗生產勞動等,豐富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
5 相關概念界定
5.1 “三化三大”
“三化三大”是湛江在堅定扛起“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使命擔當,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發展思路。具體來看,“三化”要求湛江市圍繞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持續發力,不斷完善相關產業發展升級;“三大”則指在“三化”的理念指導下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應用,以數字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數字、海洋、文旅等產業項目為牽引,扎實有序地推進城市更新提質。
5.2 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在提升勞動精神面貌、引導勞動價值取向和增強勞動技能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與非職業院校的勞動教育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對非職業院校而言勞動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補充部分,但對職業教育而言勞動教育是職業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調整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以便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素質。
6 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6.1 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現狀
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湛江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非常重視,在學院的積極努力下,勞動教育的整體水平以及效果均得到了一定提升,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湛江高職院校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湛江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通過勞動教育考核,具備對應的勞動能力是學生完成學業的必然要求。雖然在具體執行層面上的勞動教育實踐路徑仍需改進,但整體而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發展思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2)湛江高職院校采用的以實踐為主的勞動教育模式,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的勞動要求進一步完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讓勞動教育課程與學生的專業之間形成了更為緊密的匹配關系。當前湛江正在積極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這也為湛江高職院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提供了寶貴資源。通過實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參與勞動,加速學科知識轉化為勞動技能,助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6.2 勞動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后,整體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從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方面來看,仍存在下述主要問題。
(1)勞動教育形式相對為單一。雖然在傳統課堂之外,湛江高職院校嘗試引入了多種勞動實踐教育,但掛鉤的大都是專業課程,而并非“三化三大”發展思路下的對口社會需要。將勞動價值觀零碎地散落于不同的專業課程中,缺乏系統性。
(2)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完整。通過問卷調查,對比湛江高職院校與其他地區5所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能夠發現雖然在課程數量以及課程占比方面,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并不存在顯著的不足,但在課程的系統性方面,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存在缺陷,如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教學目標模糊等。另外,由于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大部分為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在把握專業發展動態方面存在局限,這也加大了勞動教育的施行難度。
(3)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欠完善。目前湛江高職院校包括勞動教育課程在內的課程評價依然由各系院單獨完成,評價主體主要是該門課授課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難以實現對學生勞動情況的全方位、立體化、過程性的量化,易導致勞動教育的評價結論失真。
(4)勞動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相對較弱。當前,湛江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有效的實施手段,使得這一教育環節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社會對此的認知也相對較少。在升級優化勞動教育課程的同時,還應注重勞動教育成果的內部積累和外部推廣,形成良好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逐漸提升社會對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認可度,最終形成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教育品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的職業生涯鋪設更加堅實的道路。
7 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路徑
7.1 緊扣趨勢多元發展
勞動教育課程的核心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湛江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應在“三化三大”發展思路下,緊扣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多元化勞動課程、勞動活動等,提高勞動教育的豐富性。
(1)積極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對職業院校而言,勞動技能競賽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有效形式,能檢驗和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為學生提供展示和鍛煉平臺。為確保競賽效果,高職院校可采取多項措施,如設計符合行業和企業需求的比賽項目,邀請專家參與評審指導,重視反思和總結,最后將競賽成績納入評價體系,把勞動技能競賽的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激勵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競賽機會,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學生個人發展的一部分。
(2)打造行走課程豐富勞動教育載體形式。通過豐富“公益性勞動”“日常生活勞動”“校內外生產勞動”等實踐載體,提高學生創新性、社會性、服務性勞動教育,以學生社團為主陣地,開展勞動教育主題講座,講好志愿者的故事,宣講志愿服務經驗,策劃特色志愿服務活動,打造勞動教育課行走課堂。聯合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群團組織和社會力量,以社會服務、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為內容,開展主題鮮明、切實有效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打造項目化、品牌化、大眾化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些補充活動,讓學生更為充分地體會到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對社會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還需要不斷優化勞動教育課程設置,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之與時俱進,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要求。例如,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勞動教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7.2 校企共建實現雙贏
校企共建勞動教育基地是一種雙贏的教育模式,它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還能夠促進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技術資源的有機結合,共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1)充分利用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資源。現代企業的生產線、實驗室和研發中心通常配備了行業內最先進的機械設備和實驗儀器,這些設備對于學生來說,是接觸真實工作環境、了解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的寶貴資源。例如,機械制造企業提供的數控機床、自動化裝配線等,不僅能夠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機械加工的流程,還能夠讓他們親手操作,從而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實踐操作經驗的積累,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提供最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學習場景。在校企共建的勞動教育基地中,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檢驗和鞏固學習成果。這種學以致用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鍛煉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以化工企業為例,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化學合成實驗,親眼見證化學反應過程,甚至參與到新產品的研發中,這種經歷對于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3)助力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校企共建的勞動教育基地中,學生置身企業真實環境,不僅要學習專業技能,還要適應企業文化,學會團隊合作、溝通交流和時間管理等職場必備的軟技能。這些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有著重要作用。
7.3 任務驅動實戰演練
對于實現了深度合作的企業,湛江高職院校則可以通過建立企業導師制度,讓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發展形成更為深入且全面的影響,為勞動教育課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引入實戰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通過專家進課堂,實現勞動教育內容與產業前沿技術的同步更新。這些來自企業的導師,不僅帶來了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術,還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學過程中。他們通過現場教學、案例分析、項目指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知識體系。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勞動教育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使學生能夠在校園內就接觸到真實的工作環境,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2)校內搭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學校內部的一個平臺,它由行業內的資深專家領銜,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真實工作環境的機會。在這些工作室中,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和學習專業技能大師的工作方法,同時在項目任務驅動下,完成從模仿到獨立創作的過渡。
7.4 依據需求合理評價
一個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標準,不僅要有明確的教學和評價體系,更要注重實踐性和多元化。通過專業技能訓練、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有機結合,培育既有專業素養又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從而推動個人和社會的雙重發展,實現真正的教育目的。
(1)設計多維度的評價指標。評價體系不應僅僅關注勞動技能的掌握程度,還應考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勞動態度等軟實力的表現。
(2)建立動態反饋機制。通過定期的勞動教育成效評估,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強化激勵措施。對于在勞動教育中表現優異的學生,應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4)推動家校社會協同育人。勞動教育不應局限在學校內部,而應拓展到社會各個層面,與家庭、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學生的勞動教育過程。
7.5 資源共享打造品牌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僅需要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還需要確保畢業生能順利融入勞動市場。對于湛江高職院校來說,通過實施品牌化的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在勞動市場中的認可度,從而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勞動教育資源共享,塑造一個有影響力的教育品牌。
(1)聯盟共建行業標準。高職院校通過參與區域教育聯盟或行業協會,與其他教育機構和企業共同開發教育項目和培訓材料。這種資源共享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夠幫助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提升整個區域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2)加強社會宣傳活動。為進一步塑造品牌,湛江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參加或舉辦職業技能競賽,以及與行業媒體合作發布畢業生就業成功案例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增加院校的曝光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勢和教育成果,打造具有本市特色的高職教育名片。
(3)注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和就業服務。通過建立健全的校友網絡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僅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寶貴的就業信息和建議,還可以收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以便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
8 結論
在“三化三大”發展思路的引領下,湛江市的經濟發展已經站上一個新的起點。通過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的深入實施,以及大園區建設、大文旅開發、大數據應用的持續推動,湛江市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潛力,邁向一個繁榮、智慧、綠色的未來。湛江高職院校作為湛江市人才培養及供給的主要培養基地,正通過構建多元化課程、校企共建勞動教育基地、引入導師實戰演練等方式優化一系列與地方產業緊密相關的勞動教育課程,使學生能夠直接對接未來的工作崗位,深入企業一線參與真實的生產和管理,充分展現職業教育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
未來,隨著勞動教育的不斷深化和完善,湛江高職院校將繼續為湛江市乃至更廣泛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力和動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為實現中國夢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發展基礎和戰略支撐。
本文系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2023年度規劃項目“‘三化三大’發展思路下湛江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ZJ23YB114。
(作者單位: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